我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公元前15世纪在中国属于什么时期?

admin天气2023-12-18 13:42:572360

1、公元前15世纪在中国属于什么时期?

公元前是指公元0年以前,公元后指公元0年以后。所以公元前15世纪就是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499年,距今有3500多年前。

公元前15世纪中国还处在商代,据记载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

五帝帝舜时期,商人的始祖契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 ,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君主仲丁时,商朝的国都开始了频繁的迁移。至盘庚时,又将国都迁至北蒙,改名为“殷”, 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此建都长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大邑商”或“天邑商”是商人对商先王宗庙所在的商国旧都商邑(今商丘)的尊称 ,在战争中称呼己方军队为“商方”。尚不明晰商人是否拥有对整体国家或族群的泛称。

在商代真正意义上的文字开始出现,并发展成熟起来。考古学家从安阳的小屯村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说明殷商时代文字已经得到充分广泛的应用,发展得也比较成熟;汉字的结构在甲骨文中已经基本形成。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使后人对商朝的了解更为详细可靠。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4672字,学者认识的已有1072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我们现在常用子也就2500个左右,台湾地区常用字4800个左右。可想而知,当时文字的发展程度比不比我们现在差。

商朝的农业和畜牧、养殖业发展都比较快。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一农业为主的部落,商汤曾派亳人帮助葛人种地。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反映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在畜牧业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遗骸外,还有象骨,说明当时北方还有训象。并且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开始了人工养淡水鱼。

商朝手工业发展很快,青铜器的冶炼与制造都相当成熟,各种常用的器具和礼器、酒器十分精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我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公元前15世纪在中国属于什么时期?

2、谁能告诉我汉文字和汉语言是哪个朝代创造的?

早在华夏始祖黄帝统治中原的时期,在他的手下有一个叫“仓颉”的人,此人非常的聪明又为人踏实,黄帝就分派他专门管理部落里的牲口和仓储。他在绳子上打结,用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随着时间和数目的增加,这种方法就不奏效了。

于是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最后连打圈圈挂贝壳也无法应付这些事务了。仓颉开始犯难了,想该怎么办呢?有一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

仓颉出于好奇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一种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飞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比如仓库里储存着一头鹿,仓颉就画一个鹿角表示出来。如果储存着一匹马,就画出一匹马的形状。如果是稻米,就画两片叶子,中间点几个点表示稻穗。以此类推,符号创造出来了,仓颉利用这些符号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他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管理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在各部落推广开了。而这些符号渐渐就形成了文字。汉字就是在仓颉所发明的“文字”的基础上形成的。

仓颉发明文字后,又经过了若干年后进入了商朝时期。商代崇尚迷信,凡祭祀、捕猎等活动,常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并在其上刻写占卜时日、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和占卜结果等,推动了汉字的发展。 刻在这些龟甲兽骨上面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随着商朝的灭亡,甲骨文也逐渐消逝。商末周初,青铜器技术有了很大提高,统治者令工匠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以记载铸造的原由、用以纪念或祭祀的人物等,铸刻在这些青铜礼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也叫钟鼎文。

东周时期,秦国的文字有了新的发展,它们的字形结构大体上保持了西周的写法,只是变得更加整齐匀称,这种文字称之为“大篆”,也叫“籀文”。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一项改革就是统一文字。办法是把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酌加简化后,推行到全国,同时废除战国时期那些区域性的异体字“六国古文”。这种经过整理的秦国文字就是小篆。

后来,程邈将3000多个经过改进的文字进献给秦始皇看。秦始皇看了程邈改进的文字,非常高兴,不仅免了程邈的罪,还让他出来做官,提升为御史。由于程邈的官职很小,属于“隶”的级别,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了。

到了东汉,隶书才有了大的变化,结构向扁平发展,笔画出现了雄健的波磔,更趋于工整精巧,从而形成了汉朝隶书的独特字体。这个时期的文字也开始叫作汉字了,汉语之名也由此诞生了。顺便加一句,汉宣帝以后,我们才被称作为汉族。

我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公元前15世纪在中国属于什么时期?

3、夏、商、周的都城分别是今天的哪里?五帝的都城呢?

夏商周三代之时,都邑多来回迁徙!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安徽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当时夏的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

都城迁徙如下:

鲧,崇,今河南洛阳嵩县。大禹,一说安邑或平阳,在今夏县或晋阳;一说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启,初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后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太康、中康,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相,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帝丘,今河南濮阳南。羿,鉏,今河南滑县或山东济南。羿、寒浞,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少康,纶城,今河南商丘虞城县利民镇东南35里;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南。杼,原,今河南济源西北2公里庙街原城。杼、槐、芒、泄、不降、扃,老丘,今河南开封祥符区国都里村。廑、孔甲、皋、发,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桀,斟鄩。

依据《竹书纪年》夏朝都邑迁徙如下图:

商朝都城

据《尚书·商书》记载,“自契至成汤,八迁,汤始居亳。”八迁的地点,历来说法不一。大体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不出河南省北、中部和河北省西南部范围。有人认为郑州商城、偃师商城都可能是汤都西亳。成汤灭夏后,自亳至殷,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和《中国史稿地图集》的考订,商王朝共有过七个都城,即亳、嚣(隞都)、相、邢、庇、奄、殷(殷墟),至于朝歌是否为商的最后都城,则存在争议。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从仲丁算起,经九世正好到盘庚时期,说明这一期间商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致使外患不断。

这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河南商丘)迁于嚣、河亶甲自嚣迁于相。《史记》记载祖乙迁邢(河北邢台),迁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公元前1525年,相(今河南内黄)遭洪水,祖乙把国都迁到了耿(今山西河津),祖乙迁至耿的第二年,因发生河患,耿城被摧毁而迁都至庇。

商朝各帝王都邑迁徙如下:

周朝都城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另建成周城洛邑(一说迁都于此)。其后周穆王又筑宫南郑,其后周懿王又迁都犬丘(今陕西咸阳)。公元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其中东周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至于三皇五帝都邑传说多在河南、山东、山西三省之间。

三皇五帝时代部落地望考:

有巢氏,来自于巢湖,今安徽中部;

燧人氏,燧明国,今商丘;

伏羲氏,都宛丘,今淮阳;

女娲氏,都娲城,今西华(离淮阳不远);

无怀氏,居怀城,今武涉县;

中央氏,居中河,今洛宁;

中央氏,无怀氏,都象城,今舞阳贾湖;

葛天氏,居葛国,位于宁陵;

大庭氏,居大庭,今临潼;

栗陆氏,居栗国,位于夏邑;

昊英氏,柏皇氏,都遂城,今遂平;

柏高,都柏城,今西平(与娲城临近);

炎帝神农氏,初都陈(淮阳)后迁鲁(曲阜);

帝榆罔,生于承留(开封),都伊川(今洛阳);

黄帝有熊氏,一说都涿鹿(河北涿鹿),一说都有熊(今新郑);

炎黄与蚩尤关系:

早期炎黄和蚩尤九黎关系图多用下面这张老地图,实际上图中错误不少,上古时期古人活动区域不会那么大,几百公里就算超远距离了,打仗远涉千里更是不可能的事。

依典籍记载,黄帝传说多在豫西一带,新郑古为有熊之墟;蚩尤所在九黎(或九夷),位于鲁西、苏皖北部。炎帝神农氏地望有二,一在山西东南一带(高平、长治为其出生地),周边有关炎帝的传说也最多;一在中原东南或南方——炎帝神农氏初都陈(淮阳)后迁鲁(曲阜),湖北随州为其出生地(历山),炎帝有“牛首人身”的传说,与南方少数民族图腾一致,说明其部族应在中原东南或南方;同时蚩尤和炎帝都有牛首人身的传说,或云其为末代姜姓炎帝,与炎帝神农氏亦有关联。

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仰韶文化逐渐衰落(对应神农氏世衰),大汶口文化(蚩尤九黎)和屈家岭文化(苗蛮)走向兴盛,开始进入中原地区,影响甚至达到山西一带。

约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龙山文化的前身庙底沟二期文化(黄帝部族)兴起于豫西一带,后向东发展,与西进的大汶口文化(蚩尤九黎)和北上的屈家岭文化(苗蛮)发生碰撞,最早开启中原龙山文化的到来,即为传说中的涿鹿之战。

依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学关系,炎黄与蚩尤九黎关系当如下图所示,而不是早期的错误地图:

涿鹿之战,一说河北涿鹿,一说彭城(徐州),一说山西解池,一说焦作修武浊鹿;有熊国所在势力位于新郑周边,传说中的蚩尤所在九黎(或九夷)势力范围则位于鲁西以及淮河流域中下游一带,涿鹿(或浊鹿)之战应该发生在苏皖北部、斜着过鲁西豫东、到山西东南一带。

少昊氏,都穷桑(曲阜),今山东曲阜;

颛顼氏,都帝丘,今濮阳;

帝喾,都亳,一说商丘,一说洛阳。

帝挚,都莘邑,今山东聊城;

帝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一说成阳(山东菏泽);

帝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

帝禹,一说都安邑,今山西运城夏县;一说都阳城,今禹州告成镇王城岗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