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的历史 笔是怎样发展至今的?包含了怎样的文化背景?

admin天气2023-12-07 04:37:57720

1、笔是怎样发展至今的?包含了怎样的文化背景?

随着科技的大力发展,人们对笔的使用似乎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子科技产品,需要准备什么文件,也不需要用笔来书写,只需要在键盘上打出来即可。但是,笔的使用率虽然降低,却是我们生活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比如我们上学的时候,要用笔练习写字,平时弄个便利贴,用笔也很方便,这些都是科技产品无法代替的。笔的种类也非常繁多,比如碳素笔,钢笔,铅笔等等,都是我们使用率比较高的笔。

其实,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便已经发明了出笔这种工具,用来记录当时发生的事情,只是古代的笔相对粗糙,用起来也诸多不方便的地方,经过了无数先人的改进和研究,才呈现出如今笔的模样,这里面包含了历代先人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们就无法享受到如此方便的笔,跟我一起来看看“笔”的前世今生,看看“笔”的发展历史吧。

远古-石器时代,并没有出现笔

在远古时期,人们食不果腹,交流也只是仅限于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或者行动来理解对方的意思,笔这种工具,对他们来说太先进了。每天只是出去寻找食物,群居生活,到了石器时代,人们渐渐发现用语言沟通容易忘记事情,这时人们便想到了用结绳记事的办法,在《易.系辞下》中曾有详细记载: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在古时代,并没有笔来记录事情,人们为了记事,便用绳子打结,来处理事情,后来出现了一位圣人发明了文字,采用书写的方式记录下来。在这一时期虽然没有发明出笔这种工具,人们却已经有意识要想办法记录事情了,为后来发明笔打下了基础。

夏商周时期,人们用刀来刻文字,笔的雏形

在夏朝时期,其实已经有文字的雏形出现,人们用一些符号来表达心里的想法,发展到了商朝,人们习惯用笔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来记录文字,这种笔叫做“刀笔”,是用青铜材料制作而成,十分锋利,在《周礼·考古记》中曾有记载:

筑氏为削。

这里指的削,就是用青铜做成的刀笔。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产生,自然而然被当成了记录的原料,不仅刀笔,就连记录的载体也有青铜器,人们不仅把文字刻在兽骨上,也会铸刻在一些青铜器上,上面的文字就是“铭文”。

春秋战国时期,延续了商周时期的刀笔,又出现了竹挺笔和草笔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改善,物质资源也得到了大量的扩充,人们渐渐抛弃了用兽骨来当载体,选择了用竹简,晒干之后,不会发霉,可以保存很久,渐渐成为了当时的主流。而笔呢,依然是用刀笔,人们写错字便直接用刀削掉,在秦朝时有专门的官吏,就叫做“刀笔”,专门记录宫中发生的事情,用的就是这种工具。在《史记·李斯列传》描述道:

“ 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

说的就是赵高之所以能够进入宫内,就是刀笔功夫十分厉害,所以才能身居高位,管理事务20多年,秦始皇十分信任他。

在同一时期,还出现了草笔,顾名思义,就是用茅草做成的笔毫,用来书写文字显然是比刀舒服得多,但是很快就不用了,原因就是茅草太过粗糙而且比较硬,很难书写。竹挺笔的出现,算是在基础上加工了,人们用竹挺笔沾上漆来书写文字,大大提高了书写的舒适度,为后来毛笔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秦汉时期,毛笔得到改进

毛笔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雏形,但是并不好用,真正得到推广,其实是在秦朝。传说秦朝的大将军蒙恬出征大战,为秦始皇写下战争的讯息,每次用竹签(竹挺笔)蘸上漆写一会,漆就没了,很不方便,恰巧有一天打猎打到了一只兔子,便想到用兔子的毛代替笔毫,用来书写,发现大为舒适,蒙恬也因此发明被后人成为“笔祖”。在司马迁《史记》的中曾有详细记载:

“蒙将军拨中山之毫,始皇封之城,世遂有名。”

蒙恬用兔子的毛做成了毛笔的笔毫,秦始皇把管城作为了毛笔的别名,在后世都很有名,在这一时期,毛笔上的笔毫主要是用紫毫,也就是兔毛做成,十分舒适。到了汉朝,蔡伦的造纸术诞生,纸的质地还是很粗糙的,因此对毛笔的要求也比较高,人们在这时期也会选用狼毫来作为笔毫,书写更加柔顺,只是价格昂贵,因此只是大官或者商人才有钱购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毛笔的笔毫上下了功夫

到了三国时期,出现了无数的书法大家,这其中就包括了曹操,世人只知道曹操是三国时期有名的军事、政治学家,但是他也写得一手好书法,陆云给陆机的信中曾经描述过曹操的书法:

“曹公藏石墨数十万斤”。

曹操的书法之所以如此雄浑,一方面是他的功力深厚,另一方面,就是在三国时期,笔已经基本成型,笔毫也用羊毫,狼毫等等,写在纸上的效果要比先前好得多。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后,狼毫笔成为了当时主流,因其柔顺方便书写得到了广泛的喜爱。曾有史书记载:

兔毫推赵国,麟管赐张华。

后半句指的就是在晋朝时期,皇帝赐张华的笔名为“麒管笔”,而这种麒管笔,就是狼毫做成笔。

到了隋唐时期,鸡距笔登上历史舞台

到了隋唐时期,毛笔还是盛行一时,是多数百姓和官员常用的书写工具,在唐朝时期,有人在先前的毛笔上加以修改,发明出了鸡距笔,顾名思义,这支笔的笔头如同鸡爪子一样,《鸡距笔赋》中曾有对鸡距笔的描述:

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木之功。

可见这种笔在当时多么受欢迎,值得一提的是,诗仙李白在作诗的时候,喜欢用的就是这种鸡距笔。鸡距笔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喜爱,是在于它的笔力坚硬,可以轻松写出各种书法,游刃有余,相比之前的毛笔,在撰写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不仅舒适度大幅提高,而且轻巧灵便,成为了隋唐时期最受欢迎的笔。

在宋朝,诸葛笔诞生,明清之后的毛笔基本延续了先前的种类

毛笔发展到了宋朝时期,得到了大力发扬,宋太祖赵匡胤重文轻武,因此这一时期,文学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推崇,文人骚客多出于此时。而毛笔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精进,诸葛笔的诞生,增进了大家书法的功力。欧阳修曾经为诸葛笔写过诗句:

圣俞宣城人,能使紫毫笔;宣人诸葛高,世业学不失。

在宋朝时期,紫毫笔仍然有着不小的名气,而宣城人就是专门制作这种笔的,不仅如此,宣城的诸葛氏也制作出了诸葛笔,把毛笔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传说这种笔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而且并非用柱毫,是用特殊工艺将笔毫夹杂其中,用起来行云流水,十分舒适,在宋朝时期,堪称当时第一笔,梅尧臣曾写下诗句称赞道:

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

可见诸葛笔在当时的声望有多高。发展到了后来的明清时期,毛笔的种类和工艺基本延续了先前了毛笔类型,又经过了无数时代的变更,随着科技的发展,才出现了如今繁多的笔的种类,这就是笔的前世今生。

笔的历史 笔是怎样发展至今的?包含了怎样的文化背景?

2、古人都是用什么笔写字的?清朝时期的中国有铅笔吗?

中国古代用笔,那不得不说软笔和硬笔的的使用和流传。软笔大家都知道,是以毛笔为代表,在柔软均匀的纸上写字画画。但中国最早使用的是用的硬笔,在厚的绢帛和竹片木牍记录文字。

20世纪初期,西方探险家和中国考古工作者在中国西部进行的探险和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十多枚由竹管、芦苇管、竹批、红柳等材料削制而成的硬笔。还有用木炭制作的炭笔,古人为书写方便还用木头做了手柄包裹。

例如:1906年英国人斯坦因从新疆若羌县米兰遗址发现芦苇管笔;197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甘肃武威市张义堡西夏遗址发现竹管笔。从形制上看,这两种笔都用木质材料精工削磨,有锋利的笔尖和马耳形笔舌。

随着意识形态的改变,人们,尤其是士大夫阶级的用笔习惯,硬笔逐渐被舍弃,软笔时代来到。纸张的出现和书写习惯的改变,使得毛笔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了充足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对笔的叫法有“笔”、“聿”、“拂”等多种名称。直到秦实行“书同文,车同轨”,才将笔的各种名称统一称作“笔”。著名的蒙恬只是将毛笔进行改进。

在此之前,毛笔的毛是裹在笔杆外围,用漆固定。蒙恬笔是反其道而行之,将毛放在笔筒内部。

到了汉代,笔已经非常考究了。据正史书籍记载我国著名的宣笔就发源于汉代。在汉代,笔毛的原料丰富起来,硬毫软毫并用,笔管的用材和修饰耶丰富多彩。

此后,历经时代的发展,宣笔无论在制作技巧,选用材料,或在笔杆的雕镂艺术上,都已日臻完善,柳公权,苏东坡,欧阳修等一大批文人墨客成为宣笔的忠实粉丝,在唐代,宣笔更是被选为贡品和皇室御用笔。

元代以后,湖笔发展迅猛,以湖州为中心的制笔业日益兴隆,深的文人的喜爱,朝廷更是派专人采购。由此,湖笔与宣笔共同成为全国毛笔的代表,享誉海内外。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毛笔已经发展到鼎盛,无论是笔毛还笔管都是极尽之所能事,竹,玉,陶瓷,象牙,雕漆,珐琅应有尽有。奢华到无以复加。

到了19世纪末,清朝末期,洋务运动和与外国的通商贸易,在欧洲拥有四百年历史的木柄石墨铅笔大量进入我国,德,日,美等国生产的铅笔充斥着国内铅笔市场。

如果朋友们有兴趣知道铅笔在欧洲的历史,可以去网上查一下。

不管怎样,普通人用笔的习惯与选择绝大因素都是便利性,人们需要携带方便,好用,可以随时书写的工具。

从原始的以手代笔,木材燃烧后的炭笔,竹木削尖制成的硬笔,动物毛发制成的毛笔,到近代的铅笔,钢笔。再到现在人们常用的圆珠笔,签字笔等无不显示着人们对书写工具需求的改变。

也许到了以后,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对笔的需求又会改变。

有些说的不到的地方,还请朋友们严厉的指正批评。

笔的历史 笔是怎样发展至今的?包含了怎样的文化背景?

3、一支小小的笔曾经有过哪些改变历史进程的大事件?

笔不是重点,重点是什么人在使用它,使用的人不一样,发挥的效果不一样,前有马克思,恩格斯用一支小小的笔写的马克思主义,其一,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话语体系。其二,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哲学思维方式。其三,促成了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形成。其四,促进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其五,促进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