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一周天气预报 为什么天气预报可以提前知道好几天,甚至十几天的天气?

admin天气2023-12-06 12:47:571600

1、为什么天气预报可以提前知道好几天,甚至十几天的天气?

诚邀~

说到天气预报,首先要说说现代的天气预报系统。

主要分为地面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雷达系统,高层大气气象观测,气象卫星以及数据解析中心等。

地面气象观测站:

地面气象观测用目力和借助仪器对云和近地面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进行连续的、系统的观察和测定。观测项目有大气压力、空气温度、湿度、地表温度、地中温度、风、降水、云量、云状、能见度、辐射、日照、蒸发、冻}、积雪、电线积冰等天气现象。

气象雷达系统:

气象雷达,是专门用于大气探测的雷达。属于主动式微波大气遥感设备。与无线电探空仪配套使用的高空风测风雷达,只是一种对位移气球定位的专门设备,一般不算作此类雷达。

气象雷达是用于警戒和预报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如台风和暴雨云系)的主要探测工具之一。常规雷达装置大体上由定向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天线控制器、显示器和照相装置、电子计算机和图象传输等部分组成。

气象雷达是气象监测的重要手段,在突发性、灾害性的监测、预报和警报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高层大气气象观测:

高层大气气象观测主要通过释放无线电探 空仪和布置风廓线雷达实现。前者可以认 为是地面气象站的高空版, 可以实现收集 约三十千米高空处气象数据的功能。后者 可以认为是地面雨雪气象雷达的孪生兄弟,主要测量高空中的风速和风向等信息。

气象卫星:

从太空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气象观测系统的空间部分。卫星所载各种气象遥感器,接收和测量地球及其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和微波辐射,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传送给地面站。

地面站将卫星传来的电信号复原,绘制成各种云层、地表和海面图片,再经进一步处理和计算,得出各种气象资料。

气象卫星观测范围广,观测次数多,观测时效快,观测数据质量高,不受自然条件和地域条件限制,它所提供的气象信息已广泛应用于日常气象业务、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大气科学、海洋学和水文学的研究。

气象卫星也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卫星之一。

最后就是数据解析中心了。气象数据解释中心根据各个仪器传达的数据进行分析,而我们之所以能看到那么多天的天气预报,都是从以上分析得来的。

不过,天气的变化是很快的,所以气象局要根据不同天气数据,进行更新,比如早上看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到了下午天气更新成了多云。不同时刻,分析的数据也不一样,气象局会在特定时间内,更新气象信息。

监利一周天气预报 为什么天气预报可以提前知道好几天,甚至十几天的天气?

2、三国中赤壁之战是真的还是假的,都说风云变化莫测,为什么诸葛亮能借来东风?

诸葛亮真的可以通过祭风借的东风吗?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诸葛亮一生征战,只为匡扶汉室,拯救天下,他为蜀汉恪尽职守,战死沙场又被后人誉为忠诚的代表,人臣的楷模。诸葛亮自幼聪明好学,精通天文地理,五行八卦,不但能呼风唤雨,还能未卜先知,常自此管仲乐毅,自称有经世济国之才。刘备经三顾茅庐请得孔明出山,刘备也曾说自己得到诸葛亮好比如鱼得水。诸葛亮隆中对未出茅庐而定三分天下,也让世人感到其高深莫测,无论是火烧新野,草船借箭,还是巧借东风,都是千古传诵的佳话。

尤其是诸葛亮借东风,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称赞诸葛亮通天彻地之能,也有人质疑诸葛亮真的能通过设坛祭风借来东风吗?笔者认为,诸葛亮并不能通过祭风来借东风,诸葛亮是通过观察天象以及天气变化预测到会有东风,祭风只是他的障眼法,掩盖其真正的目的,诸葛亮为何要祭风,其目的又是什么?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诸葛亮如何巧借东风的。

诸葛亮被刘备任命为联络东吴的使臣,也是促成孙刘联合抗吴的重要人物。然而周瑜对诸葛亮一直不待见,三番五次刁难,一者想试一下诸葛亮的势力,二者想以刁难的方法来杀掉诸葛亮。周瑜给诸葛亮出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制作十万只箭,并且要求十日完成,这样的工期一般人是无法完成的,而诸葛亮却说只需三日,第三天诸葛亮通过草船借箭完成任务,这让周瑜十分佩服,于是更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

决战的日子日趋逼近,诸葛亮和周瑜都商定以“火”攻曹,也就是火烧战船。然而让周瑜头疼的是,接连几天都是西北风,用火攻只会烧到自己人,周瑜急火攻心一病不起,众人都不解是为何生病,诸葛亮知道便告诉鲁肃可以治疗周瑜的病。诸葛亮见到周瑜对他说:欲破曹公,需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大惊道:君最了解我的心意。诸葛亮便说:都督无忧,亮经过奇人指点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借得东风,但需要设一祭坛。周瑜大喜道:君若果真如此,则是东吴百姓将士之幸,于是诸葛亮摆坛祭风。《三国演义》中记载:

孔明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到坛前。分付鲁肃曰:“子敬自往军中相助公瑾调兵。倘亮所祈无应,不可有怪。”鲁肃别去。孔明嘱付守坛将士:“不许擅离方位。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失口乱言。不许失惊打怪。如违令者斩!”众皆领命。孔明缓步登坛,观瞻方位已定,焚香于炉,注水于盂,仰天暗祝。下坛入帐中少歇,令军士更替吃饭。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瑜出帐看时,旗脚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瑜骇然曰:“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

其次分析诸葛亮为何要摆坛祭风。诸葛亮并没有呼风唤雨的功能,所谓的奇门遁甲也是歪门邪说,孔明之所以说能借来东风,那是他通晓天文地理,了解长江的天气变化,他对长江何时有东风非常清楚,因此谎称祭风来借取东风,诸葛亮为何要祭风,以下做简要分析。

其一诸葛亮想借祭风来神话自己,震慑东吴。孙刘联盟中,刘备的势力弱小,军队只有两三万,关键还被曹军追的穷途末路,只有江夏一个弹丸之地可以立身。而东吴拥有江东有六郡四十多个县,兵马二十多万,根本不会把刘备放在眼里,诸葛亮又是只身过江,协助周瑜,更是让周瑜不屑一顾。

再加上东吴有很多投降派,赤壁之战可以说是人心不稳。诸葛亮诸葛亮正是通过祭风,来抬高自己,让世人知道他有呼风唤雨的能力,对他顶礼膜拜,动静闹的越大越好。几百人参加的祭风仪式,让世人都知道诸葛亮通天彻地之能,一下让诸葛亮的地位上升到神的位置。这样让东吴更加坚定了连刘抗曹的决心,让全军上下更有士气和信心,最主要是震慑到了周瑜的内心,让他对诸葛亮望而生畏。

其二诸葛亮以此来提高刘备在赤壁之战的功劳。赤壁之战,可以说是孙曹两家的大决战,刘备充其量也就是个预备队。东吴出动了五万多兵马,并且承担助攻任务,而刘备只是屯兵江夏,作为援军。这样赤壁之战的公劳也都会是东吴的。为了争功,诸葛亮通过祭风,让整个东吴都看到,刘备的功劳不可磨灭,而且是首功,没有东风,就没有办法用火攻,用不了火攻不但不能取胜,整个江东都会有灭顶之灾。因此江东的百姓文武都会对刘备,对诸葛亮感恩戴德,这份大礼送的太好太及时了。更重要的是,在取胜之后,刘备也可以分得一杯美羹。

其三诸葛亮通过祭风来达到逃跑的目的。诸葛亮深知,周瑜是个嫉贤妒能之人,再加上诸葛亮是刘备的人。周瑜也多次劝说诸葛亮为东吴效力,只是被诸葛亮拒绝。借到东风后,诸葛亮也就成了没有用的人,最主要是刘备有可能成为东吴的劲敌,因此周瑜必然不会放过诸葛亮,而诸葛亮又深知周瑜要杀自己,因此祭风只是个障眼法,诸葛亮早已令赵云在祭坛不远处的江边等候。七星坛祭风的时间、地点、人员安排,祭风时的要求,都为诸葛亮成功逃脱创造了有利条件。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祭风?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监利一周天气预报 为什么天气预报可以提前知道好几天,甚至十几天的天气?

3、现在已快要八月份了,龙虾价格还会上涨吗了?谢谢?

现在已经即将进入8月份,我国整体的小龙虾价格开始持续的小幅度上涨。我国小龙虾价格从今年2月分开始便持续下跌,而且一直跌到今年的七月中旬,全国小龙虾收购均价也从2月初的30元/斤持续下跌到7月初的11.89元/斤,下跌幅度高达66.6%。但是在7月22日以后,整体价格表开始出现持续小幅度上涨,目前整体收购价格已经上涨到了13.14元/斤。

今年整体来看,小龙虾价格很难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特别是目前依然处在小龙虾大量上市的特殊时期。根据全国权威小龙虾价格网统计,截止今日中红4~6钱小龙虾批发均价为19.57元/斤,价格比昨日上涨0.32元/斤,而大红7~9钱小龙虾批发价格为27.53元/斤,价格也比昨日上涨0.64元/斤。现在随着夏季到来,小龙虾市场消费也持续增长,各种路边摊、饭馆、餐馆小龙虾需求火暴。

下图为2019年7月29日我国部分地区小龙虾批发价格表,可供参考:

随着前几年小龙虾价格的火暴,很多养殖户也纷纷加入养殖小龙虾的队伍中来。就在今年年初小龙虾仅仅收购价格就高达30~45元/斤,有一些甚至高达50元/斤,而且在餐馆吃一斤小龙虾价格就高达70~80元/斤。这也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小龙虾一直也成为了普通消费者眼中的奢侈品。但是随着目前小龙虾产量迅速扩大,未来几年价格预计不会达到之前几十元/斤的高峰了。

就在今年5~6月份期间,湖北监利小龙虾滞销就说明了目前全国小龙虾产量迅速扩大。在前段时间小龙虾大量上市的阶段,一些地区小龙虾售价甚至跌到10.0元/斤以下,养殖户面临亏损的局面。这也是经过近几年价格暴涨以后的市场正常调节的结果。即便如此,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现在依然感觉小龙虾价格不低,外出消费小龙虾美食,一斤价格还是稳稳的保持在50~60元/斤。

下图为2019年7月29日2~4钱的小龙虾均价走势图。

个人预计,随着下半年小龙虾上市的逐渐减少,到了10月份以后价格预计收购均价仍然能上涨到25元/斤左右。但是未来随着产量逐年增长,小龙虾价格暴涨的时代终将会过去。

更多三农知识,欢迎关注乡村波比,每天为你提供最实用的三农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