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钓鱼愿者上钩 姜太公钓鱼,“鱼”为什么上钩呢?

admin天气2023-11-26 04:37:011020

1、姜太公钓鱼,“鱼”为什么上钩呢?

在中国的传说中早就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姜太公钓的“鱼”为什么会自愿上钩呢?这要从故事的源头说起。

姜太公确有其人,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亦称吕尚,吕望,吕太公。周文王尊称太公望,周武王尊称师尚父。因文王拜为太师,故亦称太师、姜太师、太师公。《史记》称齐太公,通称姜太公。

姜太公出生在殷末之公元前1154年,出生地为古青州“伯益之都”,即青州益都县殷商封国故地,也是太公所封“营丘”之地,在今寿光“边线王遗址”一带。

姜太公,年轻坎坷,中年颠沛,晚年辉煌,死后被推崇为至高无上的神仙、圣君、圣贤。唐玄宗诏封为武成王,宋真宗诏封为昭烈武成王。是一位旷世奇才式的神奇人物。

太公幼年勤奋好学,识天文,通地理,晓兵书,虽家道中落,生活贫困,却胸怀大志,有远大的抱负。他生在商纣王昏庸腐败的年代,生不逢时,仕不遇主,仕纣则无法施展自己的宏大抱负,便断然离去,到各地游说列国诸侯,无所遇。后隐居东海,种地、捕鱼、狩猎,勤身苦志,等待时机。为实现个人的宏大抱负,毅然愤而出走,离开家乡青州,屠牛卖肉于朝歌,开店卖酒于孟津。打着屠牛、卖酒的幌子,在殷都附近搜集商纣的情报,观察了解地形,研究治国兴邦的策略,为伐纣灭商做准备。年过七十隐身垂竿于渭水磻溪(今陕西宝鸡一带),等待“大魚”上直钩。人们看到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用直针钓鱼,嗤笑他是个痴子、老糊涂。他却一笑置之:“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干)周西伯(周文王姬昌)。”孔子曰:“年七十而遇文王”,辅周灭商成大业。周文王外出狩猎,路经磻溪,恰遇姜尚在溪边用直针垂钓,感到奇怪,便下车来到姜尚身边,恭敬地打过招呼,两人便闲聊起来。姜太公谈吐非凡,纵论天下大势,商纣无道,诸侯纷争,生灵涂炭。正是替天行道,灭商兴周的最佳时机。又谈到兴邦治国之大计。文王钦佩老人的智慧与眼光,被他的气度、高见所折服。遂请姜尚一同乘车而归,拜为军师,尊称为太公望,掌军事大权。辅佐文王治理周国,“修德以倾商政”。不久,四十多个诸侯国先后归顺周国,“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为灭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王崩,辅佐武王,东征西战,指挥牧野之战,太师公以四万五千人的兵力战胜了商纣王的七十万大军。最终灭掉商朝,建立周王朝,灭商兴周,姜太公立首功。所以,人们把太公比作商朝的伊尹,没有太公望就没有周王朝。

由此可见,姜太公钓到的“鱼”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鱼,而是一个职业;周文王打到的“猎物”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猎物,而是一个辅佐重臣。

钓鱼不过是双方谈判成交的一个形式而已。

什么钓鱼愿者上钩 姜太公钓鱼,“鱼”为什么上钩呢?

2、姜太公钓鱼真的是“愿者上钩”吗?

商朝末年,纣(zhou)王昏庸无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在渭水流域,有一片乐土个叫周的诸侯国。周国在西伯侯姬昌的 治理下,政通人和。于是,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来投奔姬昌,并希望姬昌能带领大家讨伐纣王,救民于水火之中。但是,姬昌一直都没有采取行动,因为他知道要成大事必须要有一位特别杰出的人辅佐才行,而这个人还没有出现。

这时候,有一件怪事在民间悄悄流传开来—在渭水的一条支流边,有个老人每天都带着渔竿来钓鱼,不管有没有刮风下雨,一坐就是大半天。时间一长,老人成了一道风景。附近的村民都很好奇,纷纷跑去看他钓鱼。只见那老人八十左右年纪,鹤发童颜,慈眉善目,仙风道骨。再看那渔竿,细细的,长长的,确实是一根好渔竿。咦?那悬挂在鱼线上的鱼钩怎么是直的?村民开始窃窃私语,这样的鱼钩哪里能钓到鱼哈?

只见那老人举起了渔竿,开始钓鱼。当直直的鱼钩放到离水面还有三尺左右距离的时候,老人停止了一切动作,就这样一直等啊等啊,等了许久,最后收起渔竿,走了。村民大惑不解:没有鱼饵,鱼钩还是直的,甚至鱼钩都不放进水里,这能叫钓鱼吗?

有一次,一个大胆的村民终于忍不住上前问老人:“老伯,您这样怎么能钓到鱼呢?”老人看了村民一眼,说:“当然能钓到,愿者上钩啊!”就这样,“愿者上钩”和老人的故事就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姬昌听说了这个故事,并没有一笑置之,而是察觉出这里面的蹊跷。于是,他选了个黄道吉日,带领手下文武官员,跑去找那个钓鱼的老人,与他进行了一番谈话,惊喜地发现这就是可以辅佐他夺取天下的杰出人才,当场就拜他为太师。 这位老人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姜子牙。

原来,姜子牙虽然很有才能,但一直只是个普通百姓,又加上年纪偏大,也没有人能帮他去姬昌那儿说两句话。所以,姜子牙想出了这么个主意,成功地引起了姬昌的注意,使他主动来找自己。“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也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

什么钓鱼愿者上钩 姜太公钓鱼,“鱼”为什么上钩呢?

3、姜太公钓鱼什么“鱼”上钩了?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最早出自晋.苻朗巜苻子·方外》“太公涓钓于隐溪,五十有六年矣,而未偿得一鱼。鲁连闻之,往而观其钓焉,太公涓跪石隐崖,不饵而钓,仰咏俛吟,及暮释竿。”姜太公,就是姜子牙,名尚,他先祖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吕地,所以也叫吕尚,别号飞熊。姜太公钓鱼,用今天的话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励志、另劈蹊徑的求职故事。只不过,姜太公求的是辅臣相位罢了!

商纣末年,姜太公已是暮年之人,纣王暴政,民不聊生,他想辅周灭纣,建功立业,他老之将至,壮志未酬,心急啊!如何能得到周文王赏识,受封拜相,容易吗?不容易啊!丞相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了,按标准,他已超龄,而且履历也不完整,所以按照一般求职程序,写好履历,去向周文王毛遂自荐,肯定被周文王打回票。我一身才华,但别人不知道啊!对了,我必须为自己造势,打知名度,让周文王慕名而来!于是,便有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一出!

于是姜太公便来到渭水边钓起鱼来,而且摆弄得相当夸张,竿子用得长长的,线却用很短,而钓钩是直的,上面根本没有鱼饵,而且钓钩还得离水面三尺垂钓。路人甲见状,好奇地问:“老人家,你这是哪门子的钓法啊?从未见过!”太公回道:“老夫钓鱼,愿者上钩,不愿者有它,从不强求。”路过的人无不称奇,奔走相告,可谓好事不出门 ,怪事也能传千里!很快这事就传到,周文王那里去了,西岐周文王早有灭纣打算,只是苦无贤人相助,心里想,从前我先君太公说过,会有圣人来西周,使西周兴盛,莫非就是此人?因此文王决定去拜访这位渭水奇人,终于文王如愿见到了姜子牙,两人相谈了起来,姜子牙渊博学识,远见的政治主张,深深打动了周文王。他决定请姜子牙出山为相,协助他开创西周霸业。此后姜子牙果不食言,助他建立了西周王朝。

严格来说姜太公并没有从渭水钓上鱼来,他钓的是君侯,谋取相位,建功立业,从这点上说,他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