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与秦始皇的关系 秦统一进程中,秦昭王和秦始皇谁的贡献大?

admin天气2023-12-22 09:07:571730

1、秦统一进程中,秦昭王和秦始皇谁的贡献大?

感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看到这个问题,想起了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人吃了十个包子,前面五个是菜包,后面五个是肉包。这个人吃饱了后就想,早知道吃第十个包子就会饱,前面九个就不用吃了。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秦统一进程中”,既然是统一进程中,那么自然就是秦始皇。秦始皇之前的历代秦国君主的确为秦国的崛起和强大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这些杰出的君主有秦穆公、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

秦穆公灭犬戎二十余国,向东击败强邻晋国,吞并梁国、芮国、滑国等小国,曾经弱小的秦国崛起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奠定了秦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地位。

秦献公是继秦穆公之后又一位有作为的秦国君主。秦穆公之后,秦国三代君主都是比较无能的,让秦国不断衰弱。秦献公的功绩在于抗住了东方魏国的入侵,奠定了秦国再次崛起的根基。

秦孝公,看过《大秦帝国》电视剧的人都知道,他和商鞅一起搞变法,最终让秦国再度崛起,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秦惠文王,最大功绩在于平定了巴蜀,为秦国打下了一个大后方,一个大粮仓。另一方面,他分相权,除掉了在秦孝公变法过程中崛起的商鞅和公子虔、公孙贾两个对立的势力,将秦国的力量重新整合了在一起,使用张仪,用纵横捭阖之术击败了东方五大诸侯联盟攻秦之兵,为秦国东进,开疆拓土打下了基础。

秦昭王,他的功绩在于巩固了秦惠文王创下的事业,在秦惠文王重创犬戎义渠国的基础上彻底灭掉了这个义渠,解除了秦国西部的威胁。同时,加强了在巴蜀的统治,派出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成为实实在在的大粮仓。在对外战略上,继续沿用秦惠文王的纵横捭阖之术,重创了赵国、魏国、楚国三大邻国,吞并了对方大量的领土,锻造了一支百战雄狮。使秦国的实力一举碾压其他六国,吞并了西周国,展示了秦国一统天下的能力。

秦始皇,他的功绩,喜欢看历史都是知道的,这里就不罗列了。总结来说就是完成中国的一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各方面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五百五十年的分裂割据,成就了大一统帝国的辉煌。

秦始皇的功绩虽然过去了两千年了,但直到现在依然无法磨灭,后世之人都将秦始皇称为祖龙。“祖龙”两字就是对秦始皇功绩最大的肯定。

秦昭王虽然削弱了六国,但是终究没有灭掉六国,没有完成一统。秦昭王后期,秦国也因为频繁用兵陷入了衰退。

毕竟两千年多年的事情,很多人对秦始皇的功绩没有多大的感触,也感觉不到统一的意义有多大。就用近现代人物来做比方。马克思、毛主席、邓小平在中国崛起的进程中谁的功绩最大?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摆脱半殖民地走向社会主义的基础,毛主席建立了新中国让中国人挺直了腰杆,邓小平改革开放使中国摆脱了一穷二白的局面。谁的功劳大?答案是邓小平。

同样的,在秦统一进程中,谁的功劳最大?答案无疑是秦始皇!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你心中的答案是什么呢?欢迎发表见解。

秦昭襄王与秦始皇的关系 秦统一进程中,秦昭王和秦始皇谁的贡献大?

2、秦昭襄王在世时,秦始皇在干什么?

秦始皇是秦昭襄王的曾孙、秦孝文王的孙子、秦庄襄王的儿子,他出生于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而秦昭襄王病逝于公元前251年。

也就是说,秦昭襄王病逝的时候,秦始皇已经九岁了,但有意思的是,秦昭襄王从来没有见过这个曾孙,甚至可能都不知道有这么个曾孙的存在。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秦始皇不可能这么没有存在感,其实他十岁之前确实是存在感极低的,尤其是在秦国,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存在。

原因很简单,秦始皇是在邯郸出生的,而邯郸是赵国的国都,秦昭襄王生前,秦始皇一直生活在赵国,形同质子。

他这个质子算起来比较与众不同,因为他不是秦国送到赵国的质子,而是不得不留在赵国的质子,实际上,秦始皇的父亲子楚才是秦国送到赵国的质子。

子楚是安国君的庶子,而且是极不受宠的一个庶子,毕竟安国君不缺儿子,虽然没有嫡子,但光庶子就二十多个,而子楚的母亲又不受宠,也难怪子楚会被秦国送到赵国做质子。

子楚在赵国做质子时期正是秦赵关系紧张的时期,所以他在赵国生活得很艰难,秦国不重视他,赵国对他也不以礼相待,事事不如意是他在赵国的生活写照。

但也并非一直不如意,尤其是当秦国太子病逝,而作为秦昭襄王次子的安国君被立为太子之后,子楚作为秦国太子的儿子就引来了一些人的注意,这其中就有商人吕不韦。

吕不韦以他独特的商人嗅觉敏感地察觉到了子楚的奇货可居,他决定将这个在异国做质子的不受宠的庶子变成未来秦国的太子甚至是秦国的国君。

这并非不可能,毕竟秦昭襄王的例子就摆在那里。

当初秦昭襄王也只是秦惠文王的庶子,早早被送到了燕国做太子,而他的兄长是秦国的太子以及后来的秦武王。

本来秦昭襄王这个被送到燕国做质子的人是根本够不到秦王这个位置的,但秦武王举鼎绝膑而死后,秦因其无子,秦国内乱,秦武王的弟弟们开始争夺国君之位。

谁也没有想到远在燕国为质子的公子稷,即便是公子稷的母亲也早将这个儿子忘在了九霄云外,只有赵武灵王想起了公子稷,派人将公子稷送回了秦国,继承秦王之位。

所以才有了秦昭襄王,所谓事在人为,吕不韦也想试试,于是开始全方位投资子楚。

他拿出五百金作为子楚的日常生活和结交宾客所用,另取五百金到秦国去游说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是安国君的正室,但没有儿子,所以子楚说服华阳夫人与子楚结盟。

华阳夫人又说服安国君将子楚立为继承人,由此子楚的身份有了相当大的改变,再也不是一个被遗忘的存在。

后来子楚喜欢上了吕不韦身边的赵姬,吕不韦干脆将赵姬送给了子楚,公元前259年正月,赵姬为子楚生下赵政。

赵政出生的时候正是秦赵关系最紧张的时期,当时长平之战刚刚结束,赵国共损失兵力达四十五万之众。

白起觉得应该一鼓作气灭掉赵国,他亲自领兵攻打邯郸,当然他并没有成行,苏代到秦国游说范雎,成功说服秦军停下来休养。

于是秦赵签订合约,赵国答应赔给秦国六座城,公元前259年正月,秦赵休兵,但赵国后来反悔,不仅不愿意给秦国六座城,还准备联合山东诸国一起对抗秦国。

于是公元前259年十月,秦昭襄王下令让王陵攻打邯郸,但此战并不顺利,可以说是节节失利。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秦昭襄王又发兵支援王陵,但依旧无法攻克邯郸。

秦昭襄王就想让白起代替王陵,白起觉得这个时候攻打邯郸根本不会获胜,拒绝出战,秦昭襄王只能让王龁为将代替王陵攻打邯郸。

王龁同样无法攻克邯郸,数月攻不下来,只能将邯郸团团围住,这个时候,邯郸情况危急,赵国人不得不寻找外援。

毛遂自荐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就发生在这一时期,赵国得到了楚国和魏国各十万大军的支援,内部又有赵国人团结起来共赴国难,战况很是激烈。

也是在这个时候,还在赵国国内的子楚危矣。

公元前257年,赵国人想要直接杀了子楚,吕不韦用六白金收买了守城的官吏,带着子楚成功离开赵国到了秦军的地盘,进而回到了秦国。

他们离开的时候原本是想要带着赵姬和赵政的,但是四个人出行目标太大,而且赵姬和赵政一个是女人一个是幼童,逃跑起来就是累赘,只能被留下。

好在赵姬的家族也是赵国的大家族,好歹保下了赵姬和赵政。

可以说,赵政自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一种巨大的紧张中,秦赵之间频繁用兵,襁褓中的赵政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日子过。

等到子楚和吕不韦回了秦国之后,赵姬就带着赵政东躲西藏,日日生活在恐慌中,直到公元前256年王龁撤兵,秦军被打败之后,赵国有了短暂的喘息时间。

这个时候赵姬和赵政也就不需要东躲西藏了,赵政成了正儿八经的质子,寄人篱下的日子自然不好过,可以说赵政的童年是不幸的。

好在燕太子丹也在赵国做质子,同为天涯沦落人,两人在赵国倒是成为不错的朋友。

到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病逝之前,赵政一直在赵国做质子,直到秦昭襄王病逝,安国君继位,是为秦孝文王,子楚成为太子,赵国才将赵姬和赵政送回秦国。

回到秦国不久,秦孝文王病逝,子楚继位,是为秦庄襄王,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病逝,13岁的赵政成为秦王。

秦昭襄王与秦始皇的关系 秦统一进程中,秦昭王和秦始皇谁的贡献大?

3、秦惠文王看不看好嬴稷?

“我的稷儿,你终究做了大秦的王”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卒。其子赢荡继位,是为秦武王。秦惠文王一生励精图治。杀商鞅集君权,调解社会矛盾。铲除复辟势力,为变法扫清障碍。东进攻魏,一雪秦国百年耻辱,尽夺魏国河西之地,并在黄河东岸建立东进根据地。西灭巴蜀,为秦国打下一个天然粮仓。北扫义渠,占取义渠25城,获取了大片的优良牧场,稳固了秦国的后方。南下伐楚,取地600里。大大的增加了秦国的领土,一举奠定秦国头号霸主的地位。秦惠文王被后世称为战国四大雄主之一。

那么,英明的秦惠文王为什么在立太子的时候选择了桀骜不驯又好斗的赢荡而没有选择气度极为沉稳的少年嬴稷呢。

西周以后,各国都沿用周朝宗法制。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权力,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统治权为天下大宗。赢荡是惠王后所生,为嫡长子。而嬴稷的生母是芈月也称芈八子,而八子只是皇帝的侍妾。是为庶出。

.在当时出生很重要,秦孝公就是很好的例子,当时秦孝公在军中的威望还不如公子虔,秦献公怕公子虔杀孝公取而代之,故令公子虔断指盟誓。假如秦惠文王冒然废嫡立庶,必定会引起惠文后家的势力反对。而其他诸侯国也必定以乱了宗法治为由对秦国进行干涉,秦国必定内乱,多年的心血也就白费了。

再者秦武王赢荡也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样。他其实也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秦武王只是死得太憋屈,也让后世对他产生了误解。如果不是年纪轻轻就意外身亡。其功绩不会差于他的弟弟嬴稷。让我们来看看。秦武王在位四年间都有哪些政绩

平蜀乱:公元前310年,蜀相陈庄谋反,杀死蜀侯。秦武王派甘茂平定蜀国叛乱,诛杀陈庄。

设丞相:公元前309年,在秦国设置丞相官位,设左右丞相各一人,任命甘茂为左丞相兼领上将军,樗里疾为右丞相。是为中国之首,更加完善了政府决策机构。

拔宜阳、置三川:公元前307年,武王命甘茂率军攻取韩国的宜阳,宜阳城破,此战斩首6万。迫使韩国让出三川之地。为日后秦国东出又获一根据地。

武王元年,与魏襄王会临晋。诛蜀相壮。张仪、魏章皆东出之魏。伐义渠、丹、犁。二年,初置丞相,摢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张仪死于魏。三年,与韩襄王会临晋外。南公揭卒,摢里疾相韩。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其秋,使甘茂、庶长封伐宜阳。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史记· 卷五·秦本纪第五》

总之,在非常看重嫡庶之分的战国时期,连废长立幼都很困难,更何况还是庶出的赢稷呢。况且赢荡也没有那么的不堪,从他死后的谥号“武”就能看出。如果嬴荡真要是一个不作为的人,以秦惠文王的办事风格必定会打破常规,扫除一切障碍,立赢稷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