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紫荆关 保定涞源长城哪段最完整?

admin天气2023-12-14 02:22:571700

1、保定涞源长城哪段最完整?

在中国历史上曾三次大规模修筑长城,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第二次是汉武帝时期,第三次是明代。不过秦、汉时期修筑长城更多的是将战国时各诸侯国的长城加以联结,而明长城则提高了建筑规制,开创了砖石结构和土木结构相结合的筑城和筑墙的先河。明朝长城有两道,一道为外边长城,另一道为内边长城。明朝是历史上建筑长城最多最长的朝代,在明王朝存在的二百七十多年中,自始至终没有停止对长城的修筑。明初,以修缮原有长城为主,主要是在北魏长城、北齐长城和隋长城的基础上增筑烟墩、烽堠、戍堡、壕堑,并在局部地区将土墙改为石墙。修缮的重点在北京西北至大同的外边长城和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沿边关隘。中期,是明朝大筑长城的时期。“土木堡之变”迫使明朝更进一步把修筑长城作为防御蒙古骑兵的主要手段,从而掀起了长达百年的修筑长城的高潮。后期,主要在隆庆、万历年间,先后重修辽东边墙,同时在山海关至嘉峪关之间漫长的防御线上,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工程。山海关至雁门关一线的内边长城就是在那个时期修筑的。除了大量修筑长城之外,还在沿边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统称“九边镇”。这些镇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进一步查阅有关资料得知,蓟镇管辖东起山海关老龙头,西至邢台境内的黄榆关,全长500多公里。分为蓟州镇、昌镇和真保镇三个管辖段。真保镇又分为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故关四个参将分守。

王亚平先生在《山西长城的历史与现状》中指出:“山西境内的战国长城主要是赵长城,也就是赵肃候时修筑的赵北城。此城东起河北省涞源,北界蔚县南界之飞狐口以东之地,西行入灵丘北境,复西行,入繁峙县之北界”。王先生所指的赵长城在乌龙沟仍能找到。

东汉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涞源属中山国管辖,当时在黄土岭口东部和两侧的山上,修建了拱卫城堡的长达十华里的长城,此段中山长城虽因年代久远已经坍塌,但城墙的遗迹十分明显。站在黄土岭战役纪念亭上,或者登上大北崖前的山包,向两侧眺望,中山国长城象一张巨大的翅膀伸向远方。

涞源境内的明代长城为内边长城,修建于万历元年至万历十一年(公元1573年至1584年),属真保镇管辖段。长城从县域的东北的苦壮石入境,自西南狼牙口出境,在涞源境内的峰峦峡谷间上下腾越,蜿蜒穿行,总长度达116公里 ,是全国最长的县份之一。从东至西设有乌龙沟、浮图峪、宁静庵、白石口、插箭岭、独山城、狼牙口七座城堡,这些城堡分别建在乌龙河、拒马河、唐河河谷和白石山东西两麓,建筑规制高,防守级别高,驻军较多。《广昌县志》记载,白石口、插箭岭守备为四品都司。自从满族人入关以后,大清皇帝认为,再坚固的城墙也难以挡住满人的铁骑,这个起源于白山黑水间的强权,在征服了长城内外之后,防守长城已毫无意义。因此,对长城的防守大大降低了级别。

为了摸清长城的底码,2003年春夏之交,我们对涞源长城进行了彻底普查。普查组的同志穿越“非典”道道封锁线,利用三个月的时间,不辞辛劳,一步一步地走,一米一米地量,记录了详实的数据,对所有的敌楼、建筑均拍摄了照片,测量了方位、绘制了平面图。2006年省文物局又组织普查队进行了更高层次的普查。经测查,全线共有敌楼299座、战台42墩、烽火台33个。 现保存完好的城墙有60公里,占总长度的38%;敌楼有142个主体完好,占47%。长城墙体全部用毛石砌筑,敌楼底座为条石,上部为城砖,保存相当完好,完好率为57.8%。乌龙沟段、白石山段完好率达68.7%,称得上“万历原貌,威武雄关”。因此许多长城专家评价说:涞源长城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虽有坍塌,但坍塌下的石头就落在旁边,让我们感觉着把旁边的石头放上去,就会恢复原貌一样。还有敌楼上橹楼的瓦顶,虽然塌落,但就连那腐朽的檩、椽还在瓦的下面。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长城,不能不发思古之幽情。

乌龙沟长城是涞源长城的精华地段。行进在108国道上,举目向西张望,乌龙河波光鳞鳞,河谷西侧的崇山峻岭异常巍峨,十几座敌楼一字排开,逦迤的长城沐浴在落日的晚霞里,十分壮观。

乌龙沟关城一面靠山三面环河,建在乌龙沟村西南、乌龙河南岸,距离大水口城墙尚有两华里,历史上称为“乌龙雄塞”。东北部城墙下一股清泉喷涌而出,这就是著名的“乌龙吐水”景观。碑刻记载,乌龙沟长城始建于万历元年,竣工于万历二年,但乌龙沟城堡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就是说城堡的修建早于长城。专家分析,这是因为自“土木堡之变”后,明王朝更加重视抵御蒙古人的侵扰。《广昌县志》显示:“明代嘉靖十九、二十、三十二年,蒙古族、土默特部领主俺达屡犯中原,寇云中抵广昌,叩紫荆、倒马、直逼京畿”。 所以,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修建了这座城堡,明代万历二十一、二十二年(公元1593、1594年)在城门的基础上向外又修建了瓮城。现在,城堡上门楼的木结构部分已不复存在,但坚固的条石城门仍巍然屹立,“镇朔门”、“翊荆门”等汉白玉匾额保存完好,大部分城墙依然存在。

走出镇朔门,沿着乌龙河逆流而上,一面绝壁迎面扑来,河谷陡然变窄,大水口已在眼前。资料显示的五号敌楼仅存有楼基,仔细观察,南岸的断崖中有钉制东西的方孔,我们分析,可能是为防骑兵偷袭,用于铆固拦河铁索的铆眼。这里绝对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所在。汽车顺着狭窄的乡村公路,自小庄村盘旋而上,峰回路转,一刻钟便来到长城北侧的柱脚石村。长城已触目可见。乌龙沟长城主要是扼守乌龙河峡谷、银瓮峡谷、塘子沟峡谷、隋家庄峡谷,敌楼、城堡、边墙、战台、烽火台的分布、设计十分合理,建造十分精细,严格按照明代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而建造。并且,工程督造、验收十分严格,《阅示碑》记载得很详细。

万历元年秋,阅蓟辽保定,边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俭、都御史歙县汪道昆,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督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潍县刘应节,巡抚保定等府地方兼提督紫荆等关都察院右俭都御史富平度王湘,提督紫荆等处兵备山东布政使司参政成都高文蔫,镇守保定等处地方总兵官都督俭事延绥傅津,分守紫荆关等处地方参将延绥五抚民保定府管关同知安宁、张烛,委官束鹿县典史临清李信管,工守把长岭儿口百户、紫荆所高昆,紫荆所管屯镇抚高阳王汝,贰守口百户荣天柱,鼎建。大明万历贰年季秋月吉日登上位于岭头的城墙,向南、向北能看到四十多座保存完好的敌楼,这在中国长城建筑中是十分罕见的。随着山势起伏的长城,犹如一条巨龙飞舞在群山之上,气势磅礴,雄伟壮丽。

同样,浮图峪关城的建筑时间也早于长城的修筑时间,在明朝中期已具相当规模。因此,明代著名文学家马中锡巡抚大同、宣府时,有感于浮图峪关城的险要,留下了著名的诗篇《咏浮图峪诗并序》:“西接广昌即飞狐道,李广出军处,其南通易州,燕昭王故城犹存。”“关城楼橹出层云,独自凭高日又曛。易水遗墟燕太子,飞狐故道李将军。戍连朔漠兵威盛,山阴幽并地势分。弭节怪来无一事,虞廷长夏奏南熏。”

从县城向白石山方向进发,十几分钟以后便钻进了山沟。东侧山岭十分陡峻,西侧则相对平缓,土黄色的长城自山下盘桓而上,抬眼望去,四五座烽火台耸立在山岭上。山沟里的村叫白石口,它是进入白石山的第一道门户。远处,从白石山主峰延伸出来的大岭叫作鼻子岭,鼻子岭北部的峡谷就是著名的“云谷”。白石口村南的城门保存得相当完好,上面镶嵌的汉白玉匾额镌刻着”云谷重关”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是明朝守将、都指挥使韦邦臣于万历四年(1576年)题刻的。白石口地处锁钥,是长城上的重要关口,周宏在《内关论》中指出:“紫荆关负山临河,不以据一关之枢,西侧白石口极为平漕,堪驰十辆,仓促有警,应援不及,故今所忧者,不在紫荆关,而在------白石口”。正因为白石口地处险要,所以把守此关的将领品级一直较高。同时,白石山长城有两座敌楼修筑在城墙之外,自古被誉为一怪,俗话说:“白石山长城有一怪,敌楼修在城墙外”。更有趣的是,古代人修长城实行的是分段承包责任制。据阅示碑记载,这种承包责任制十分精确,精确到里、丈、尺乃至寸。由此看来,承包责任制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

大概由于建筑取材的需要,长城所选线路基本位于花岗岩与灰岩的接触地带。因此,涞源长城沿线矿藏丰富,拥有金银铜铁铅锌钼、石棉、海泡石、大理石等40多种矿藏,贮量丰富。可以说涞源的长城是一条“金城”,许多地段城墙均是用矿石砌筑的,称为奇观。

1903年美国人威廉·埃德加·盖洛,从上海登陆,考察了长江流域,此后数次来中国考察了长城,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其中《中国长城》(1909年发表)一书,有5幅涞源长城的照片。可贵的是,位于王安镇杜家台村北部的塘子沟长城保存十分完好,与百年前盖洛拍摄的照片面貌几乎一样,没有任何破坏。拍摄于插箭岭的几张照片也能够与现在的地方相吻合。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岁月中,涞源成为晋察冀边区的核心地区,八路军在长城内外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留下了许多战争故事,特别是沙飞、吴印咸等一批随军摄影家,用镜头记录下了八路军生活、战斗的场景,一批在长城上的照片如《欢呼楼》、《战斗在古长城上》、《哨兵》等成为共和国珍贵的史料和财富。虽然建国后,尤其文革期间涞源长城毁损严重,但沙飞留下照片的地方多数保存完好,旧貌可鉴。更可贵的是北京长城小站的张保田、蘭草、阎欣强、刘刚、洪源等一批“长城守望者”,多年以来热心于长城的保护与研究,他们不辞辛劳、多次到涞源,找到了美国人盖洛和沙飞老照片的拍摄地,更正了照片发表时的历史错误。《欢呼楼》摄于孟良城,这座关城位于浮图峪与宁静庵之间、亚家庄村东北的山顶上,也许因为这里比较平缓,所以在关城之间又加建了一座城堡,更有意思的是,起了个杨家将的名字——孟良城。现在的孟良城几乎已成废墟,但当年舂米的石臼、碾盘、碾轱轳仍散落在地上,给人以强烈的生活气息。1940年9月,百团大战“涞灵战役”中,杨成武将军把前敌指挥部就设在这里。战斗结束后,战士们登上长城的烽火台欢呼胜利,沙飞同志用相机及时记录下了这振奋的瞬间,使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定格为历史的永恒。《欢呼楼》拍摄地的那座敌楼目前尚存大半个楼子。

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涞源,都能够看见长城的雄姿。可以想见,460年前,长城刚修好时的景象是多么壮观。清代革命党人屈大均《咏广昌》的诗,对涞源长城的描述非常贴切:“长城带天来,古戍接云中。马踏三月雪,鹰呼万里风。”

涞源的长城象一位耄耋老人,虽然苍老,但仍攫铄。走近涞源的长城,我们能够显著地感到皇权的至高无上,也会更加充分地感受皇帝内心的惴惴不安。

自清朝以后,长城的防御功能更多地被美学价值所替代。长城,饱经千年的崇尚与维护和三百多年的荒芜与冷寂,见证了王朝的兴亡与更替,留给我们的是巨大的完美和巨大的残破交织在一起的,天地之间,从宇宙空间唯一能够看到的“大美”。

保定紫荆关 保定涞源长城哪段最完整?

2、我国古代十大关口都是哪些?

中国古代十大关:剑门关、武胜关、友谊关、嘉峪关、雁门关、紫荆关、娘子关、居庸关、山海关、潼关

一、天下第一关——剑门关

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城北30公里处。它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 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 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俗称“天下第一关”,“蜀之门户”的美誉。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 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 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

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 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 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 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当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 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军姜维领3万兵马退守剑门 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门关是剑门蜀道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和剑门关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部分。“剑门天下雄、九寨天下奇、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作为四川省四大景观,剑门关首屈一指。历史上有说:“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  是古剑门蜀道上的一处重要关隘。总面积:186.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42平方公里。剑门关是数百里大剑山中段的一个缺口,七十二峰形若利剑,俨然一道天然屏障。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  这里曾发生过一百余次战争、十多位帝王莅临并有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近四千幅作品。当年蜀将姜维凭借天险,曾拒魏军十万之师于关外。现存诸葛亮建关的遗址,古老的寺庙,珍贵的碑刻以及着名的剑门四景(剑门细雨、梁山松涛、夕照绝壁、雪染翠云)和剑门四奇(姜维石像、千年紫荆、松柏长青、剑山石笋)。

二、关中之关——武胜关

武胜关位于鸡公山风景区内的豫鄂两省交界处,河南鸡公山地处中国九大名关之一的武胜关关口,位于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区南35公里,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春秋时期称直辕、澧山,秦统一中国后改为武阳关,南宋时期易名武胜关。

唐称礼山关,后复称武阳关。清始称武胜关。南锁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武胜关古称大隧隘道(一说直辕隘道)。被人们称为“青分豫楚、襟扼三江”的一块儿宝地。千百年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与东之九里关,西之平靖关,合称义阳(今信阳)三关。有“关中之关”的美誉。  武胜关地处险口,附近山峦交错,群峰环结,关城以山为障,凿山成隘,古以 “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形容其险。历来为南北抗衡之地,行师必由之道。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吴楚军柏举之战中,吴军迂回攻楚,穿越大隧,深入楚腹地,与楚军夹汉水对峙,继又识破楚军偏师堵塞大隧切断其后路之谋,终将楚军攻破。

南北朝时期,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北魏三关守将侯登叛归梁朝,堵住了北魏军南下攻梁的通道,次年北魏派中山王英率主力争夺武阳关,经过数日激战,击退守关梁军。梁、魏为取得关隘要道的控制权,曾在三关相持,反复争夺数十年。  南宋开庆元年1259),忽必烈率军渡淮河,攻大胜关,宋军凭关据守,攻不得克,后因戍兵弃关南逃,方越关南下直取武昌(今湖北鄂州),逼南宋求和,结“鄂州之盟”。今有京广铁路经此。  这个隘口将鸡公山、桐柏山分开,也成为鄂豫两省的分界标志之一。河南境内紧靠牌楼的是信阳武胜关村,而湖北省一侧则属于广水市武胜关镇。广水市武胜关镇境内有武胜关遗址、守卫武胜关的屯兵地将军寨、距离武汉最近的黑龙潭瀑布群等风景名胜,还有着名的“孝子碑”等人文景点。  武胜关发生的战事,最早要追溯到黄帝与蚩尤的争战,春秋以后有记载的大大小小战争就有60多次。着名军事家孙武曾于公元前506年率军一举攻战武胜关,随后占领郢都,“楚失三关,而后失江山”。  岳飞也曾以这里作为收复中原的根据地,派大将牛皋驻守武胜关地区。太平天国及后来的捻军赖文光部,也曾在武胜关地区与清军展开殊死战斗,最终战败。为显示功绩,清朝皇帝将原来的武阳关改名为武胜关。

三、现今唯一的口岸——友谊关

友谊关位于广西凭祥市西南端,322国道终端穿过友谊关拱城门,与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陆路通道和国家一类口岸,距凭祥市区18公里。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尤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南疆边关要塞。始建于汉朝,原名雍鸡关,又名大南关、界首关。明洪武元年(1368年)名鸡陵关。永乐五年(1405年)更名镇夷关;宣德年(1428年)改名镇南关;1953年更名为睦南关,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命名为“友谊关”。

在帝国主义的侵略炮火中曾两次被毁。1957年基本按原貌重建。整座关楼由底座和回廊式楼阁两部分组成,通高22米。底座建筑面积为365.7平方米,长23米,底宽15.9米,平均高度为10米。公路从隧道形单拱城门通过,拱门上方用汉白玉雕刻的“友谊关”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题写的关名。  关楼底座上原来只建有一层木结构回廊,重建时改用钢混结构,并加了两层回廊,每层回廊平均为80平方米。回廊的四周是拱形大窗,窗棂装饰了各式图案,外墙为墨绿色石米贴面,显得庄严、古朴。回廊第一层以图片形式陈列着镇南关大捷、镇南关起义和红旗插上镇南关的历史。第二层是中越高级领导人会晤室。五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两次在这里亲切会晤越南人民的领袖胡志明主席。第三层是中国九大名关展览厅。

四、天下雄关——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1965年以关名建市。

嘉峪关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嘉峪关以地势险要,巍峨壮观着称于世,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嘉峪关东西城垣开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均筑瓮城。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这里还有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的展现长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长城博物馆。

嘉峪关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  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  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99999块砖包墙。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五、九塞之首——雁门关

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雁门关在城西北大约40华里的地方,又名“西陉关”。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 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 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  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 雕嵌“天险”、“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流传至今。  巍巍恒山,沿代县北境逶迤绵延。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犹如玉带联珠,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着名的雁门古塞就建筑在峻拔的雁门山脊。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  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 ”。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山海经》)。  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吕氏春秋》)。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地势更为险要。  该关城,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东门上筑楼台,曰雁楼,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即“天险”)。西门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地利”。小北门未设顶楼,但砖石结构,格外雄固。门额石匾横刻:“雁门关”三字。  洞门两侧镶嵌砖镌楷书检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丸塞尊崇第一关。”整个关城建筑,虎踞龙盘,雄伟壮观。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我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

六、古都之“喉”——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紫荆岭上,是内长城的重要隘口之一,因位于居庸关和倒马关之间,明代时合称它们为“内三关”,是由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区的要口。  紫荆关素称“畿南第一雄关”,距北京约340里,位于京畿河北易县西北紫荆岭处的中,古代因漫山长满紫荆树而得名。紫荆关依山傍水,东临万仞山,西接犀牛山,南接黄土岭,北濒拒马河,是锁住太行山脉的“太行八陉”中的第七陉——蒲阴陉,通往易县直达北京的咽喉要道。至今仍是华北通往山西、内蒙古的交通要冲,京原铁路、108国道等皆交汇于此。  紫荆关,现存留下来的多为明代建筑,“河山带砺”和“紫塞金城”南北两座城门洞及大部分城墙近年得到修缮。关城城墙沿山而筑,原长有近4里。紫荆关北门的城门楼早已荡然无存,现存的门洞上方,镶嵌着上下两重石刻匾额,上行是“河山带砺”,下行是“紫荆关”,落款为“万历丁亥聊城傅光皂书”,字体浑厚古朴。  在面对拒马河的一面,城墙墙基有近一里长是以巨石垫底,用约宽50厘米、厚30厘米、长一米的花岗岩大条石砌成,至今仍显得气势雄伟。想来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明朝大将华云龙督造的那段着名的石城墙了。据说长城各关隘中,像这样以大条石砌起来的关城极为少见,可见明朝对紫荆关的重视。  据史书记载,在近两千年间,紫荆关涉及内地与古都安危而发生的战事就达上百次。1209年(南宋嘉定二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进攻金都燕京(北京),被阻于居庸关下而不得入。至1213年,成吉思汗在攻居庸关不克后,分兵紫荆关,迂回到京畿西南侧翼攻克紫荆关后,内外夹击,才夺取了居庸关,攻入燕京。  明代,明长城以八达岭为内外长城分离点。外长城自八达岭西北上,向宣化、大同而去;内长城从八达岭往西南下,组成以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的“内三关”为重点的拱卫防御体系。此时朱元璋派大将华云龙以花岗岩巨石建筑紫荆关新城。  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鞑靼瓦剌部首领也先率数十万人挟持在 “土木之变”中俘虏的明英宗假传皇帝谕旨,骗开紫荆关,攻杀到北京西直门、德胜门外,朝野震动。大部分朝臣建议弃城南逃。幸亏兵部尚书于谦力排众议,率北京守军抗击,也先攻城失败,从紫荆关退出长城,明王朝和北京才得以保存。  这就是明代着名的北京保卫战。1927年,国民革命军与军阀吴佩孚的讨赤军在紫荆关激战。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115师在忻口战役中收复紫荆关。1939年11月,晋察冀边区在反扫荡中,将由涞源进犯的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诱于紫荆关附近的黄土岭,歼敌近千人,击毙中将旅团长阿部规秀。  1941年,13万日寇向晋察冀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八路军牵制敌人、掩护群众的小股部队将日军引到紫荆关南的狼牙山,5壮士跳崖。  紫荆关是进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在战国时的《吕氏春秋》中被列为神州九塞之一。秦汉称上谷关,东汉时名五阮关,隋唐称白壁关,宋时称金陂关,金、元时改称现名。紫荆关在公元前几百年即已成为华夏各民族迁徙、征战,经宣化、大同一带穿越太行山,直达华北平原和北京西南的战略要道。  紫荆关在秦汉时仅是一座土石混筑的小城,历代均有修建,至明代,太祖朱元璋批准了着名将领华云龙的建议,在对旧城进行改筑的同时,建紫荆关新城一座。  紫荆关在扞卫古都的安全中,处于居庸关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明将于谦曾说:“险有轻重……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咽喉,论者尝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十之七。”  明末清初着名的思想家、史学家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得更形象:“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猝有急则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  紫荆关号称拱卫古都的险塞,为什么很多史料都显示出,古代从北往南攻的军队会屡屡在此破关得手,威逼北京呢?查证史料,现场观察,不难发现:紫荆关不易防守就在于,它不像居庸关那样卡在崇山峻岭之中狭窄的军都径上,而是位于一块小盆地中。  拒马河虽宽却不深,关城沿河正面防线将近一里,两边的山坡从地面算起高度仅二三百米,亦不陡峭,很容易攀爬。北方侵犯之敌若正面进攻,跟在平地上攻城差不多,亦可在两边山坡上发动攻击,致使守军有限的兵力相当被动。  扬长避短,古代筑城者大约也深知这种不利态势,特意把紫荆关建成大城套小城、外城套内城的格局,整个关城分为前后、内外五个大小不等的城,敌方攻入一重门后,守军可退二重门继续抵抗,二重门不行了可退至三重门,迟滞敌方进攻,死保南天门,等待援兵。这就形成了紫荆关不同于其他关城的一大特色。  令人遐思的是,历史上,紫荆关曾有城门9座,水门4座,19个敌台。里外城相连,城门则环环相套,若小股敌兵不了解紫荆关城结构布局,即便攻进关城,也像入了迷魂阵,最后只能被守军歼灭。我们叹息而神往:紫荆关若能全部修复起来,堪称世界古代建筑的一大奇观。

七、唯一的娘子军驻守——娘子关

娘子关位于太行山脉西侧河北省井陉县西口,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是出入山西省的咽喉之地。唐朝初年,高祖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曾率兵镇守于此地,因而得名“娘子关”,原名“苇泽关”。  娘子关是长城的着名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现存关城为明嘉靖二十年(1542)所建。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额题“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保,似为检阅兵士和了望敌情之用。南门危楼高耸,气宇轩昂,坚厚固实,青石筑砌。城门上“宿将楼”巍然屹立,相传为平阳公主聚将御敌之所。  门洞上额书“京畿藩屏”四字,展示了娘子关的重要性。关城东南侧长城依绵山蜿蜒,巍峨挺拔。城西有桃河水环绕,终年不息。险山、河谷、长城为晋冀间筑起一道天然屏障。另有承天寨、老君洞、妒女们、烽火台、点将台、洗脸盆、避暑楼等十多处景点,传说为当年平阳公主驻防时所建。  娘子关村依山而建,顺水而居,房舍多为石头垒砌,每间房子都有百年以上。水网似的溪水沿着墙基穿房过户。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满世界的都是水,村中的妇女各自在家门口洗衣洗菜。更有村民在自家的院中修建小桥自娱自乐,让溪水沿着院子转。  头顶上葡萄架,桥边石桌石凳,夜晚有流淌的水声相伴,赏花赏月。水给了村子灵气,形成了“人在水上走,水在屋下流”的人间美景。村中的湍急的山壁处遗留有24台巨型古石磨,远远就能听到大石磨轰隆隆的响声。  即使在电力普及的今天,大石磨也是日夜不停地转动。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赶着牲口来村里磨米磨面。村中家家户户都有自制的水动石磨,加工粮食根本不用出户,更少了一份推碾转磨的辛苦。为了便于寻找,各家的大门上都刻有“一号磨、二号磨……”根据磨的编号找人,准能对号入座。  穿村而过的是一条以前被称作“岩崖大道”、“兴隆街”的明清古道,建道的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了,但从地些依旧保持古风古韵的民居建筑和青石板路上的坑洼不平,仍能读出它久远的历史。精明的娘子关村人靠着24台大磨加工粮食,沿途开店设铺,迎接四面八方的客人。  娘子关村的民居虽说都是石头垒砌,但从宽窄、大小、高低、先后还是能够分出各家的财力。今天居诠在这里的村民大多数是商贾之后,也有守关将士的后代,故此留下了“胡、杨、马”等几个大性。其中一座胡家的祖宅远非相邻的民居可比。  它不仅门楼宽大,护墙石块上雕有各种吉祥图案,仅是门前的一对石狮就很气派。这所宅院没有山西有钱人家所建民宅宽阔,但照壁、耳房、厢房等一应俱全,尤其是砖雕更是精美、细腻。买卖人家的门楣自然写上“招财进宝”、“财源茂盛”等话。虽说与众不同,可也透着一份朴实,也许这正是晋中生意人的特点。

八、居庸叠翠——居庸关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着名古关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又与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  在距北京市区50余公里外的昌平区境内。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汉代沿称居庸关,三国时代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  居庸关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现存的关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督建的。为北京西北的门户。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这里清流萦绕,翠峰重叠,花木郁茂,山鸟争鸣。绮丽的风景,有“居庸叠翠”之称,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要扼控此口。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  历史上又称蠮螉塞、军都关。蠮螉,即土蜂又称细腰蜂,关上筑土室以候望﹐如蠮螉之掇土为房﹐故名。  成吉思汗时灭金即入此关。现存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系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其后又屡经缮治。城垣东达翠屏山脊,西驶金柜山巅,周长4000余米,南北月城及城楼、敌楼等配套设施齐备。关城内外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设施。  清末以后,居庸关关城建筑逐渐荒废,但雄伟的关城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却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敞开了一个窗口。

九、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雄关高耸,素有“京师屏翰、辽左咽喉”之称……关公1700年历史的青龙偃月刀刀锋向东,现存放在山海关城楼上,成为镇关之宝。  山海关古称榆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地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境内长城26公里,位于秦皇岛市以东10多公里处。据史料记载,山海关自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  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如今,这雄关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他却以他那雄伟庄严地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诗人陈志岁游山海关,在其《山海关》诗中发出如下感慨:“不再控山海,尚存雄伟城。几回摩冷堞,想象昔陈兵。”  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长城博物馆等长城建筑,向游客展示了中国古代城防建筑风格。  山海关是一座文化古城,明代城墙建筑基本完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保留原样,特别是保存众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朴。使古城最为增色的是关城东门,天下第一关城楼,耸立长城之上,雄视四野。  登上城楼二楼,可俯视山海关城全貌及关外的原野。北望,遥见角山长城的雄姿;南边的大海也朦胧可见。天下第一关城楼南北,还有靖边楼、牧营楼和临闾楼等建筑。漫步在万里长城之上,会使你感受到我们祖先的伟大和炎黄子孙的非凡智慧。  “天下第一关”匾额,长5米多,高1.5米,为明代着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相传,最后的“一”字,不是一起写上去的,而是书者将蘸满墨汁的笔抛向空中点上去的。

十、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为华北,中原,西北之咽喉要冲, 《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是关中的东大门,西进长安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畿内首险,三秦镇钥,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就是形容潼关。  潼关,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关隘之一。《山海关志》记载:“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 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  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 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险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万古用一夫”的诗句。潼关八景,是潼关能够欣赏的八处胜景。八景是雄关虎踞、禁沟龙湫、秦岭云屏、中条雪案、风陵晓渡、黄河春涨、谯楼晚照、道观神钟。

保定紫荆关 保定涞源长城哪段最完整?

3、保定周边三日游如何规划旅游路线?

感谢邀请,保定市一个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的城市,周边有很多4A、5A级景区。我们建议你去保定北部的三个县游玩,算是保定知名景点比较扎堆的地方。如果是自驾的话,一天玩儿一个能在一个县玩儿几个景点。

具体去哪儿还是要根据你自己的兴趣爱好,下面是我们整理的保定市周边的一个自驾游路线。

【易县】1、蚕姑陀蚕姑陀在狼牙山北边,距离保定50公里,路况好。路线:满城北外环--易县方向--狼牙山方向--机场(蚕菇陀)方向--顺路一直走有路口左转--到一个牌坊那右转到沙岭村就到2、千佛山森林公园易县县城西北15公里 景点门票:30元/人路线:千佛山森林公园位于易县县城西北16公里,112国道易县城往西3公里处夏庄右转下道--源泉--白杨餐具厂--盘神庙沙峪口林区即到3、黄柏坨路线:保定--满城--陀南--岭西(右转良岗方向)--到一个路口七峪乡方向--张公铺村--黑猪沟门-路左边是个下坡--下坡一直走就到4、荆轲塔张石高速--易县下高速--右转易县方向--快到县城的时候西庄道村左转一直走很近5、南湖大王店上高速北京方向一直走--然后来源方向--清西岭下高速左转一直走就到了6、望龙水库易县的一座小型水库,水库四周现在已经是别墅区了。在清西陵光绪墓上面2公里,到了清西陵基本就到望龙湖了。路线:大王店高速 北京方向--来源方向--清西岭下高速--右转--西岭--梁各庄--左转进村子顺路一直往西就到7、后山奶奶和马头水库路线:洪崖山景区位于易县城北15公里处的流井乡马头村,沿京赞公路到李家坟路口为三级公路,其余为四级公路和乡间硬化路面。县城公共汽车通达流井乡政府。从京赞公路李家坟路口至山下停车场9.3公里。路线:张石高速易县下高速--右转易县方向--到头同兴路右转--开元北大街左转--李家坟左转--流井乡--一直走就到8、云蒙山门票:40元此风景跟“望龙水库”一样,只要到了清西陵便算是到了云蒙山,都在一个地方一条线上呢。张石高速清西岭下高速--左转2公里墓陵右转--过了墓陵左边有个桥过桥一直顺路走--金龙庄-大胡家沟有路口左转--太宁寺--云蒙双塔9、管头龙门源头易县独乐龙门源头也称漕河在狼牙山脚下,龙门水库西边,是龙门水库的源头,也称漕河。没走到源头但是水流湍急、清但不凉、当地水源丰富。距保定45公里,当地植被好。适合爬山、烧烤、散心游10、卧龙山满城有卧龙山以山路文明,而易县的卧龙山则是清西陵的皇家园林,围着陵区转了一圈,仿佛一条长龙围住了陵寝,山下是嘉庆的昌陵。山下松柏遍地,不要门票。张石高速清西岭下--右转到西陵11、白龙涧白龙涧地处易县良岗镇川角村,属于太行山脉。万亩山地间蕴藏着数十道的山泉,溪水密布,清澈见底,终年不断。涧内植被茂密,覆盖率极高,绿树参天,鸟类资源丰富。保定--满城--岭西下道奔良岗--猫尔岩村--上省道良岗方向走3公里进良岗前路左边有个上破的水泥路上去后是个水库--注意中间有个路口右边看着是大路上破其实是医院哦 走左边--川角停车--从右边的土公里顺水一直进去--目的地--这一路近,此景区没开发不要门票,进入白龙涧沟里道路崎岖难走,车辆放老乡家,步行20分钟便到。12、紫荆关保定--易县--到了县城上了112国道一直向西走45公里上了十八盘便到。13、西施湖易县西施湖在易县坡仓镇,走川里--坡仓--西施湖村便到,对喜欢探险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一个山顶上的小山村,水不少14、老鼠陀保定--岭西右转--黄柏陀的路口走黄柏陀方向--石家庄村--过河上山15、大石塘保定--满城县城--S332保涞路--刘家台过桥右转--玉皇陀--顺路一直走就是大石塘16、狼牙山东景区蚕菇陀方向--到蚕菇陀最后一个路口现在那里有个牌坊一直往前走到菜园村,然后过河上坡一直走到头17、窑沟废弃军事基地探险保定--满城--陀南--岭西战备路--良岗--双峰村左转--顺水泥路一直走到头有Y路口走左边18、易县狼牙山西景区满城--陀南--岭西走战备路--良岗方向--北画猫过桥右转走小路进去到一个第2个小叉路左边进去再走500米石子路停车,然后步行到一个叉路右边是大路,左边是个小路一直走就到19、窟窿山满城--易县--过了狼牙山路口再往易县方向走2公里--到个路口右边是个新修的柏油大路--一直走绕过左边的山到山下的村子就行--山上的路很明显,到垭口后走右边一直上去就行20、摩天岭(蔡家峪)张石高速紫堇关下--紫堇关镇--S241北京方向--3公里路左边有个斜路--左传岳家庄右转--丘家庄--山神庙左转--蔡家峪右转--股家庄右转--洪水沟--黄土岗就到--右边的山顶就是

【涞水】宋各庄水库在易县县城有个大旗杆--冲北下道--过马头水库--继续走即到!

【涞源】1、乌龙沟长城保定--满城--易县--溏湖下小道穿安格庄--大龙华--紫荆关--出易县--涞源--乌龙沟 (最新的路 张石高速 涞源东下高速--出了高速右转--2公里T路口左转 乌龙沟方向--煤窑村就到)--进村过小卖部左转到没了水泥路右转上坡然后顺路一直顺水边走就行2、“野”长城野长城其实就是破落的无人看管无人问津的长城,这些长城基本遍布涞源,其中浮图峪的长城最容易爬,车子可以开到城楼下。这是其中一部分的长城,非“浮图峪”3、白石山路线:保定--保涞路--过了大石峪--走马驿--奔涞源县城方向走便到4、十瀑峡门票 35元去白石山旁边,一条路线上5、仙人峪到达涞源县城主大道一直向西17公里便到6、空中草原路线:保定--涞源--涞蔚线--走15公里便到,出涞源县城有一段不好走,但是建议去蔚县的空中草原,蔚县的面积大(张石高速一直到蔚县南下高速然后有路牌左转一直走就到了)7、桃木疙瘩乌龙沟方向然后顺路一直走到黄土岗,路左边有个小路进去走2公里有个岔路,左边进去是横林子,顺路一直沿山沟往前走到顶就是桃木疙瘩 (中国希望工程诞生地)8、麻田岭张石高速来源县城下--易县往来源方向第一个转盘走北面广泉大街--转盘东面G112一直走--到了一个上坡然后就是草原。

【阜平】1、天生桥瀑布保阜高速--天生桥东下关下高速--下了高速右转过了天生桥镇,路边有牌子,左转一直走就到2、天昭庵保阜高速--天生桥东下关下高速--出了高速引线左转阜平方向--800米,路左边有个戏台,正对过过桥右边下道,然后右转再过桥--一直顺道走往前走就到--最后2公里是石子路,到鸡蛋石村停车,然后从村子左边的路一直往里走--到第2个叉路左转顺路一直往前走就到3、玫瑰陀(秋波潭 逾木沟 南陀)路线:保定--保阜高速--阜平西下高速--出了高速口右转过桥--再右转天桥方向--1.7公里后路左边有2个加油站,在中间有个不起眼的路--左转到G207一直走--经过弯道下破然后路右边有个桥--右转过桥--下弯村--下庄--到一个云花溪谷的牌子的路口--左转一直到羊道--再走500米--路右边有个房子写着秋波潭。从房子旁边上山就可,走1.5小时就到秋波潭营地,顺水泥路再往里走就是逾木沟。4、城南庄晋察冀军区旧址保阜高速---阜平东下高速--右转阜平方向--到头东寺大街左转--到大叉路右转过桥--过桥左转--过了槐树庄村后--路右边有个叉路(大路是左转的)走右边,一直顺大路走就到5、吴王口泡温泉保定--107国道--保阜高速--阜平西出口下--右转过桥--过桥右转--到天生桥的路口右转--G207山西方向--在离吴王口乡500米的时候左边有个上坡的水泥路--左转上山到温塘寺(顺公路往吴王口方向一直走4公里有个大树好几千年了)6、仙人寺吴王口方向到吴王口乡左转--岭东--小东台--路左边有个桥写着仙人寺--左转过桥上坡--过了桥就是土路了然后开到村子里停下--再顺路一直往里走就到。7、歪头山阜平仙人寺一样的路,顺水泥路一直都到头,从村子右边的路上去到顶8、大车沟保阜天生桥东下关下高速--左转阜平方向--大车沟村第2个右转的水泥路进去一直走到头停车

【满城】1、卧龙山保定--满城--陀南--刘家台村前有路牌右转顺路一直走到头2、龙居瀑布卧龙山方向--快到卧龙山的时候就在路右边3、龙居环行穿越满城--刘家台--在离刘家台200米的时候右边有个3层的饭店--从左边的土公路上山顺公路一直走就到了景区山顶--然后有条左边下山的公路顺路下山就是龙居瀑布景区4、车厂沟保定--满城--刘家台--白沙不过桥右转-顺路走5公里5、灰岭车厂方向--到了车厂停车场右转龙潭湖方向过去第2个村--左边下坡就到6、龙潭峡谷满城--易县--过了水渠左转--雷溪小镇方向-过桥左转--一直走过了小镇再走--右边有个下坡的路 顺路下去就行7、黄土寨这个地方很多人不知道,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还来到这里拍摄了,因为据说山上藏了个宝藏 ,而山顶有一首诗是破解之迷,好多人来到此寻宝,中国地质队探测到山顶下面确实有个很大的空洞可是到现在也没找到进去的入口满城京昆高速引线--过了红绿灯再走1公里--右边有个水泥路右转--吴家庄村--过桥左转进村一直走--到地2个岔路右转一直走出村--左转顺土路一直走到山下--然后有个上山的路很明显--顺路上山到一个山坡路是从山坡右边过去--然后就从这个山坡上一直往山顶走就行8、莲化山保涞路--陀南乡里右边有个牌子写着扬家庄村--右转进去--出村快进山的时候有个路口--路两边都是电线杆--右边是个空地--右转顺路一直上去就到--在山顶第2个塔那就是龙王井,而顺着第2个塔左边的土公路走就是曹仙洞了9、玉皇陀保涞路--刘家台--过桥右转一直都就到--到了山顶那小庙可以从庙前面的一直下去有路口左转,这样可以从芝兰沟穿出去,出去到大路上往左走就是玉皇陀景

希望我们的回答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