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师 张三甲和孙禄堂都是河北拳师,张三甲如何用六年就考上武状元的?

admin天气2023-12-02 08:17:572210

1、张三甲和孙禄堂都是河北拳师,张三甲如何用六年就考上武状元的?

张三甲和孙禄堂都是河北人。

张三甲是清末直隶开州人氏(今河南濮阳),孙禄堂是直隶顺平人氏,都属直隶管辖,按地域划分,理所当然是老乡。

至于说张三甲和孙禄堂都是河北拳师,这样就有些牵强了,孙禄堂确实在家乡做过拳师,而张三甲是清末科举最后一届武状元,金榜提名时,年仅二十二岁,就官拜三品,成人中龙凤,不可能做民间拳师。

如果说,一个靠“习武”混口饭吃,而另一个靠“习武”开挂了人生,这样比较贴实。

不错,张三甲从小生在武术世家,父亲是一名拳师,他从小耳闻目染,又在父亲的影响下,终究走上习武求仕的道路。

在当时的历史背影下,一个人若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唯有读书、练武两种途径;换言之,就是“学得文武艺,售与帝王家”,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利禄,才是人生的唯一正途,唯一嬴家。

孙禄堂自小家境贫寒,父亲死得又早,少年时曾拜农村拳师习武,学过二年“花拳”,在他的青少年时期,重要的是谋生,而不是习武,孙禄堂从15——27岁这段时间,或者说人生最重要的时段,是在工地搬砖,生活轨迹时常是两点一线,从家里到保定一家笔墨铺子做伙计,28岁时,经济有所好转,终于结婚生子。

有句老话儿讲:“穷文富武”,如果家里没矿,不管你有多大的天赋,多大的能耐,多舍得吃苦,若想练就一身好武艺,那比登天还难。

张三甲生于1876年,从16岁考上武秀才,后来又参加乡试,顺利考上武举,而到了1898年,22岁的张三甲进京会试,战胜众多武林高手,一枝独秀、博得“头筹”,被光绪帝钦定为“武状元”,一个华丽的转身,完成了阶级的跃进。

张三甲又是历史上最后一名武状元。

孙禄堂生于1860年,比张三甲年长16岁,三甲达到人生巅峰时,孙先生已是人到中年,仍然是布衣,苦逼一枚。

那么问题来了,张三甲如何用六年就考上武状元的?

前面提到,张三甲生在武术世家,父亲是拳师,虽然不是一方富豪,但家境优渥,绝对衣食无忧;三甲自身又基因强大,更比同龄人生得身体魁梧,尤其臂力惊力,这些,就为张三甲的成功,夯实了基础。

1、

虽说,张三甲天生就是练武的料,但是,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张父看到三甲武艺精进,又有一颗报国之心,于是就送他到杨什八郎村拜开州武林高手杨国昌门下,精研武艺,以期某日鲤鱼跳龙门,成人中豪杰,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武林宿耆杨国昌,见张三甲天生异禀,是百年难遇的武术奇材,于是倾囊相传,三甲亦日益精进,不管是枪、刀、剑、戟,还是弓箭,软鞭等各有独到之处。

尤其是大刀,强弩二项,更是张三甲的拿手好戏,一百八十斤的大刀,在他手中犹如无物,舞动起来,如蛟龙入海,又似凤凰飞天。

强弩拿到手中,无论是在陆地,还是骑马射箭,一旦他张开双臂,左持弓、右挚箭,随心所欲,百步外的任何目标,真真是箭无虛发,百发百中。

一个人的命运,冥冥中早已注定。有人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其实应颠过来,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拚,信否?

2、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机缘巧合,命中注定,有时候,更离不开贵人襄助。

张三甲参加会试期间,来到京都,人生地不熟。三甲来自乡间,身上粗衣布裤,在一起参加会试的众多武举之中,很多是豪门子弟,身份高贵,锦衣簇拥,三甲显得特别寒酸,时常形单影孤,被众人讥笑,称为“穷猴”。

这时候,贵人显身了。

这贵人不是别人,正是一代清末权臣,大名鼎鼎的恭亲王,奕訢。

恭亲王有一天,微服私访,他悄然来到校场,见校场上有一翩翩少年,身材魁梧,虎背熊腰,手持一把一百八十斤大刀在舞,远处看,但见刀光刺眼,使人眼花缭乱,却不见舞刀的壮汉。

恭亲王大惊,心中窃喜:世上竟有如此异士,莫非是天人下凡?

于是,恭亲王把张三甲叫到跟前,与之交谈数句,甚欢,立马把三甲收入麾下。

自此,张三甲有了靠山。

考试那天,光绪帝亲临考场,见证了张三甲盖世武功,顿时龙颜大悦,亲赐“状元及第”。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锦衣还乡的张三甲,刚到家,又欣闻妻子杨氏喜添贵子,一时双喜临门,好不欢喜。

然而,命运无常,很多人当爬上人生巅峰的时候,时常又会莫名坠落深谷。

或许是由于旅程劳累,应酬又多;或许是双喜临门,兴奋过度;又或许是经年习武,伤害了身体。

总之,张三甲终于病倒了。

没有多久,终因医治无效,一命归西。中国最后一位状元郎,就如夜空中璀璨的烟火,最终静寂于广袤的夜空。

张三甲,终成一段传奇。

拳师 张三甲和孙禄堂都是河北拳师,张三甲如何用六年就考上武状元的?

2、清末民初,有10位拳师号称“广东十虎”,武术绝技分别是什么?

江湖向来是个很神秘的地方。有人说,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江湖,既是似有非无的幻象,也是栩栩如生的现实。古往今来,江湖一直没有离开过所有人,它以不同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历史。有时候,它是荆轲刺秦王;有时候,它是瓦岗绿林;有时候,它也是市井小民。

无论江湖怎样定义,那些江湖人士都值得可歌可敬,他们虽不是饱读诗的文人,却深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总会在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用江湖的方式成就自己的大义凛然。

中国人似乎对“功夫”一直情有独钟。少年时,幻想成为仗剑走天涯的大英雄;中年时,仍然对民间流传的游侠剑客津津乐道。自从司马迁独辟蹊径,将游侠列为史记的一部分,“侠义”成为儒家大义在江湖的另一种延续。

清末民初是华夏民族“侠义”精神大涌现的时期。伴随南拳的兴起,地处南方的广东出现一批颇有威望的武术家。他们行侠仗义、扶弱锄强,留下太多声名远播的趣闻故事,令后世称赞不已,这便是名震十九世纪的“广东十虎”。

NO.1“拳如猛虎,出枪似蛟龙”侠家拳王隐林

侠家拳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拳法,相传由四川大侠李胡子传授广东庆云寺僧人王隐林。少年王隐林家境贫寒,为了生存只能出家为僧,拜到星龙长老座下,练习少林拳法十年后还俗。王隐林只身来到广东收徒弟开武馆。将毕生心得“十二支桥、小罗汉、大罗汉、虎鹤相斗”全部传给王汉荣、王伦、蔡懿恭、王林开、潘鉴、邓镇江等徒弟。

NO2.“刚柔并重,变幻无穷”九龙拳黄澄可

黄澄可是广东小渔村出生的人。原本是个乡村小伙,一次偶然机会来到城市,偶遇另外九虎,共同谱写一首忠肝义胆、侠骨柔肠的江湖赞歌。传说他本人温和善良、好善乐施、天生不喜与人争斗。经过宗师级武学大师陆阿采、黄麒英多人指点后,最终摸索出一套“九龙拳”,成就自己英雄美名。

NO3.“气贯掌心,劲达四梢”铁沙掌苏黑虎

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黑虎门的渊源是嵩山少林寺,有个法号为兆德的僧人,云游到广东偶遇苏黑虎。身为武术爱好者的苏黑虎仰慕兆德和尚的少林武学,便拜兆德和尚为师,一同回少林寺习武。

苏黑虎来到少林后,师父兆德和尚三年没有传授他武功,天天吩咐他做一些抛石锁、埋木椿的基础训练。三年后,兆德和尚觉得火候已到,便将“黑虎十形拳、醉八仙拳、黑虎刀、金刚棍”等武功绝学传授给苏黑虎。再次回到广东后,苏黑虎名声大震,成为超一流的拳师。

NO4.“内外兼收,无影无踪”无影脚黄麒英

黄麒英在“广东十虎”中非常特别,他的功夫是金钩李胡子和洪熙官的传人陆阿采所教,所以与侠家拳又有很深的武学渊源。黄麒英是南海人,早年便懂些武术伎俩,依靠游走卖艺为生。赶巧遇上“少林十虎”的陆阿采,见黄麒英是块练武的材料,便将他收为徒弟。

NO.5软棉掌周泰。此人是有名的武痴,人生只有习武才能感到快乐,前半生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后经高人指点,练成一套“软棉掌”。

NO.6七星拳黎仁超。他为人聪慧干练,是“广东十虎”中的智多星。所练拳法与性格很相似,如同北斗七星一样,行云流水、斗转星移,藏力道于柔弱中。一般不会随意出招,追求一招毙敌。

NO7.鹤阳拳谭济筠。与大部分拳师一样,为人耿直容易冲动。经咏春传人梁赞点化,拜于梁赞门下学武。经过梁赞的耳濡目染,功夫突飞猛进,性格也变得沉稳很多。以永春拳为基础,创出一套属于自己的“鹤阳拳”。

NO.8鹰爪王陈铁志。江湖人送外号“铁指陈”,只因他出招速度极快,指劲力道非常大。陈铁志原本只是欺软怕硬的街头青年,后来大彻大悟,决定凭借一身武学造福于民。

NO.9“似醉非醉,别具一格”醉拳苏灿

苏灿又叫苏乞儿,他的历史名气太大。他与父亲的观念不同,苏父一心委曲求全、低头做人。苏灿认为,父亲的活法太没尊严,整天招摇过市、肆意挥霍。苏灿是富家公子哥,整天练武玩乐,没有人生追求。直到父母被害,爱人洪绮莲突然离世。苏灿化身为乞丐过着喝酒讨饭的生活。无心插柳柳成荫,苏灿喝酒时,从酒中悟到一套拳法,也就是名震江湖的“醉拳”。

NO.10铁桥三梁坤。他是洪拳的传人,与黄麒英的武学一样,都是来自武林泰山北斗李胡子。一生酷爱练拳,云游天下寻找高手讨教。最终,因练武积劳成疾去世。

“广东十虎”作为名震一时的武术大师,绝不单纯是因为他们的武学造诣最高,大家敬重他们,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民族大义和武术背后的武德。他们是正义的化身,惩恶扬善深得民心,老百姓为了表达内心的感激和崇拜,才特意给他们取名为“广东十虎”。

注: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不妥之处,烦请告知修改

拳师 张三甲和孙禄堂都是河北拳师,张三甲如何用六年就考上武状元的?

3、中国传统武术和拳师有何区别?

好问题!一下子就把我问蒙圈了。

这样的问题怎么被通过的?最好问问平台。传统武术,一个文化类别。拳师是一种人的代称。这区别也太大了!我真的有点糊涂了,问这问题的哥们儿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所以出于好奇,看了看问题的描述。大概是这样:

说实话,这个问题的描述有点混乱不堪。废了半天劲总算读出了点儿意思,我估计他的意思是说:中国武术的现状是输给了搏击。所以他认为,从清朝禁武令开始使武术失去了技击性。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这整个问题需要从两方面来解释,第一次清朝禁武令的事儿。第二是现代搏击和武术的关系。

贾谊的《过秦论》当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收全国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认为金人十二。”这段记载是说秦始皇建国之后,收缴天下青铜兵器筑成12座铜人。今天这个青铜人已经是个传说了,从来未曾出土。也许早就被后来的王朝挖出来,做成铜钱或器皿了。 不管怎样这说明中国禁武这件事是自秦始皇开始。所以在历朝历代中,禁止民间习武是经常出现的。只不过形式不同,有时是禁止兵器使用,私造或传播。有时候是禁止教拳或传承,但其实重点在于禁止结社。好吧,历史就说到这里。我们看看清朝禁武到底对今天的发展什么影响?我们先往前看看,元朝的禁武比清朝的严厉的都持续的时间也长。甚至,家族里有一把菜刀,个家族都会被杀头。那么元朝对人们的管控如此之严厉。是否阻止了,明朝人用武力推翻了元朝?显然没有。这说明统治者对武术的鉴定并不能阻止民间的传播与发展。那么清朝的禁武显然对今天的影响,应该是微乎其微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现代武术和搏击之间的关系,去年四月份和今年四月份。分别两场所谓的打假约斗事件,其中所谓的太极拳和用你的咏春拳的习练者。都输给了一个练现代搏击的人。这个世界其实我在很多场合上都反复的强调过,这只是那几个人的个人行为,一群不懂文化的媒体,煽风点火之后。把这个个体事件变成了一个文化现象。这只能说是一种文化的缺失,以及传统文化传播的力度不够所致。其实也很简单,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在民间喜闻乐见。新中国建立之后,武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被政府提到了一个高度上在社会上普及,今天在所有中国的大学校园里都有专门的武术课程。但是在几十年的推广中,我们缺失了两个重要的环节。第一是科学的武术历史的梳理。第二武术的用法,就是技击部分的研究和专项的训练。这些缺失当然是有客观原因的,但是却给一些心术不正以及唯利是图的人,提供了机会。在文化上无限放大了虚无的哲学以及文学上的艺术部分,这无形中误导了很多年轻人,以及对历史并不熟悉,也没有研究经验的人。这个问题回头我将另开文章详细的解释。那么从用法来说,武术是一种技术。那么就应该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理论,训练,实施。等一系列手段,都应该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展开。当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要想总结出一套科学的传统武术的理论,还将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和现代搏击比较来看,现代搏击无论是从理论到训练以及到比赛,都是遵循了现代科学的训练原理,其合理性是有目共睹的。当然,这一套中国现行的现代搏击系统,其实,都是在模仿和学习西方而建立的。换句话说,在这个领域,我们自己并没有什么独特的技术。这其实是非常可惜的。因为纵观中国的文化史,武术作为一种对抗的运动,其几千年的发展中,有非常多独特与西方文化逻辑的技术和技巧。如果今天的人我们能够耐下心来,去掉一点急功近利,拿出一点对文化尊重的诚意,中国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之间,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并不是谁淘汰谁的问题。而应该是能够做到互相补充,互相吸收完美结合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