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部位出汗是排湿吗 艾灸之后的穴位皮肤局部出现的水珠从何而来?

admin天气2024-02-02 16:07:57840

1、艾灸之后的穴位皮肤局部出现的水珠从何而来?

艾灸后的局部出汗和全身出汗是寒湿体质在艾火的灸烘之下的物理性的排病反应,本人认为这里似乎不存在化学反应,水湿与艾火不是参与反应的化学物质,也没有产生新的化学物质,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艾灸部位出汗是排湿吗 艾灸之后的穴位皮肤局部出现的水珠从何而来?

2、艾灸后出的汗为什么没有酸味?

一、清汗

艾灸时出的汗液比较清, 如水状,不粘手。通常说明身体内的气血比较虚弱。这时我们应重点灸补气养血的穴位,补充气血,培元固本。

建议穴位:

足三里、大椎、气海、关元、血海等

二、凉汗:

艾灸时出汗后身体发冷,通常说明体内寒气较重。这时我们应重点灸驱寒化瘀的穴位。

建议穴位:

肾俞、命门、神阙等。

三、黏汗、黄汗:

艾灸时出汗干了以后,全身摸着黏黏糊糊,甚至汗液发黄的,通常说明体内的湿热较重。这时我们应先重点灸祛湿、除热的穴位;待湿热清除后,再施灸补气养血的穴位。或者可以结合着锻炼(如每天坚持散步20-45分钟),帮助我们快速排除体内湿气。

建议穴位:

灸中脘、丰隆、脾俞 等祛除湿气,及足三里、气海、关元 等补充气血。

四、酸汗:

艾灸时如果出汗带酸味,或者平时动一下、走一下都出酸汗的,那就提示我们的脾胃和肝都有一定的问题了。有条件的,可以结合着疏通脾经、胃经,肝经;以加强对脏腑功能的调理。

所以艾灸前后记得多喝温开水,有助于病邪的及时排出。艾灸后4小时内切忌吹凉风、喝凉水等,以免艾灸效果大减。

艾灸部位出汗是排湿吗 艾灸之后的穴位皮肤局部出现的水珠从何而来?

3、艾灸哪个部位最祛湿?

现在正值春季,当我们人体的正气出现不足或者人体的免疫力下降的时候,就会导致各种致病因素,或者外邪侵***体导致疾病。而湿邪通常有两种,一是外湿,一是内湿。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总之无论哪种湿邪,都会使人出现食欲不振、腹满腹胀、身体长胖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同时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体发困、不想饮水等一系列"湿浊内盛"症状。人们长期处于过度潮湿的环境中或吃寒凉之物,稍不注意就容易造成湿邪入体而引发湿证。

那么怎么才知道体内有湿呢?

1、起床后昏沉、乏力、整日嗜睡

2、睡觉时流口水

3、头发油腻

4、大便比较黏,马桶不容易冲干净

5、腰酸、膝盖发软、上楼没有力量

6、手脚冰凉(特别是女孩子)

那么有人要问了,这湿怎么排出来呢?

下面就来说到我们的重点“艾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穴位来除湿。

下面给大家普及一个知识,什么是同身寸?是指以患者本人体表的某些部位折定分寸,作为量取穴位的长度单位。

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并拢,四指横量作为3寸。

[1]、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保健强身长寿穴,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可使用。用艾条灸20~30分钟即可。

[2]、命门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肾之间,当肾间动气处有培元固本,强健腰膝。命,指生命,门,指门户,为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用艾条灸20~30分钟即可。

[3]、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脐中上4寸,相当于五指宽度)。有疏肝养胃,消食导滞,缓解治疗胃痛、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等症状。用艾条灸20~30分钟即可。

[4]、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主治:胃痛、呕吐、痢疾、噎膈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心悸失眠等。用艾条灸20~30分钟即可。

艾灸的注意事项

1、孕妇的腹部和腰部不可灸

2、女性经期慎灸

3、过饥、过饱、过劳、醉酒等不可艾灸

4、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头痛等症,一般不适宜用灸疗,但并非绝对。